用镜头将汝州山河入画
2025/11/21 16:08 来源:大河网 阅读:2万

一泓碧水绕汝城(摄于城市中央公园广成湖)

霞织云海拥秋山(摄于大峪镇下焦村)

山巅朝晖 翠野流光(摄于大峪镇)

曲水回环织彩田(摄于马庙湖)

天青釉馆沐金霞 瓷韵千年映碧穹(摄于中国汝瓷小镇)

层峦尽染丹霞色 红叶如笺写晚秋(摄于大峪镇靳马线)

汝河秋苑 城景织诗(摄于河南汝州汝河国家湿地公园)

云漫古寨锁青山(摄于大峪镇云堡妙境)

在汝州,有这样一位媒体人——他扛过三十年文艺晚会的舞台荣光,却在知天命之年转身走进山野河川,用短视频的方寸屏幕,把家乡的美讲给全国看。
他就是尚红勋,汝州市电视台文娱频道总监。从舞台策划到山水记录者,他完成了一场令人敬佩的转型。
从舞台到山野,一个媒体人的“再出发”
2020年之前,尚红勋的名字,总和盛大的文艺晚会联系在一起。他策划编排的节目屡获河南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一等奖;因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获得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这些是他职业生涯中闪亮的勋章。但就在荣誉的顶峰,他却选择了一条新路——短视频。
“不是离开,是换一种方式继续讲述。”他说。
转变的种子,早在2017年就已埋下。那时,他带着三名助手,爬遍汝州好几座山,用无人机和两台摄像机,第一次系统记录下大峪红叶的盛景。那一次,他不仅摸清了最佳观赏路线,更与这片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每年红叶季前,他都会重回大峪,用镜头捕捉那漫山遍野的绚烂。他拍的短视频,不仅被本地人点赞,更一次次走出河南,被央视频采用,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选用,成为新华社总社“千城胜景”栏目的佳作。
截至目前,他的作品已被新华社总社“千城胜景”“四季旅行”等栏目采用8次、央视频采用5次、新华社河南分社采用2次。2020年以来在“学习强国”刊发超100条,其中50多条登上全国平台。
“1分钟背后,是100次的奔赴”
有人说,短视频不过是一两分钟的“小片子”,但在尚红勋手里,每一秒都沉甸甸。
“你别看有些视频只有1分多钟,背后可能是十几趟的跑、上百个镜头的打磨。”尚红勋说。
拍汝河日出,他凌晨4点多就出发,一连去了五六趟。“日出可能只要5秒,但我得拍30秒。每一天的日出都不一样,你得等,得追。”尚红勋说。
拍大峪云海,他更是“看天拍摄”。为此,他特意付费开通了一款名为“预见美”的天气预报App会员,就为了精准捕捉云海翻涌的瞬间。山路雾大,能见度低,他就在山上死等,直到拍下那幅理想中的水墨长卷。最终,46秒的《漫山云海似水墨》登上了“学习强国”全国平台。
拍《数峰依旧青似染,请君再看汝州城》时,他在汝河岸边往返15次,花了近一个月。盛夏正午,相机热到“罢工”,他还在坚持抓拍最美的蓝天白云。那41秒的成片里,装下的是整个汝州的诗意。
当荷花遇见汝瓷,
像在跟千年匠心对话
尚红勋今年57岁,从最初涉猎舞台策划到如今以拍摄短视频见长,已走过30多个年头,但镌刻在他记忆中最深的是当荷花遇见汝瓷的主题创作。那一次,顶着主任编辑头衔的尚红勋“头大”了。
“汝瓷荷花瓶静立案头,天青釉面流转的不只是釉色,更是宋代窑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千年匠心。”说起创作初衷,他眼神发亮。
为了找到最适合的荷塘,他跑遍七里村、上河村、湿地公园、鹳鱼湖、广成湖、丹阳湖……连换六处场地,都不满意。不是荷叶太盛压住了瓷韵,就是水色太浊衬不出天青。最后,在现在的骑岭街道田堂荷花观赏园,他终于找到那方“配得上千年瓷魂”的天地。
拍摄定在凌晨5时。他背着近50公斤的器材,提前半个多小时就赶到了现场。当晨光漫过荷叶,在瓷瓶上晕出柔光——美,但难拍。
“开拍不到10分钟,汗就顺着脸往下淌,衣服湿透贴在背上,抬手调机器,汗珠滚进眼睛,涩得睁不开。”尚红勋说。
为了让静态的瓷瓶“活”起来,他自掏腰包买了电动转盘,反复调试转速,让瓶身的荷叶纹与池中真荷虚实呼应。为捕捉风吹荷叶的镜头,他在池边蹲守近一小时;蚊虫爬上瓶身,刚拍好的画面就得重来。
“素材磨了好几天,每一帧都要仔细看——天青釉和荷叶的色差对不对?转盘节奏和荷风合不合拍?”他说,“这不是较真,是对千年窑火有个交代。”
美,是藏在100个镜头里的那份真心
如今,尚红勋的装备不算复杂,两台相机、一架无人机,常常一个人操作。一个场景,他要拍300多张延时照片,最多时拍到900张。
“秘诀?”他笑了,“就是得多拍、多看、多挑。把画面放大到电视上,瑕疵就藏不住了。”
有时候,听到一首好歌,他脑海里就会自动匹配汝州的美景——石榴嘴的险峻、云堡妙境的清幽,都是这样被他“听”出来、“挖”出来的。
尚红勋说,短视频创作,是他作为一名媒体人,将个人爱好、专业能力与时代需求结合的实践。“我们记录的不是风景,是这片土地的魂。”
从舞台灯光到山河晨光,从晚会掌声到山间风声——尚红勋的镜头里,装的始终是那片他走了半生、爱了半生的家乡土地。
而他的故事,正如他所拍摄的每一帧画面:最动人的风景,永远在路上;最深厚的深情,永远在故乡。 (宋盼盼)本版图片均由尚红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