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藏书2.2万余册 他建起一座乡村图书馆
2025/11/07 16:29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阅读:2.5万

摆放整齐的借书证
张传党
制图\郭晗
清晨5点,天刚蒙蒙亮,79岁的张传党已背着竹筐出了门。他熟门熟路地穿梭在张海村的街巷里,眼睛紧盯墙角、路边,但凡看到塑料瓶、废纸盒,就弯腰拾进筐中。这个坚持了20多年的习惯,早已刻进他的生活:筐里的废品能换钱,而钱要用来买书,书要放进村里那间他守了50多年的书屋……
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张海村,张传党用半个世纪的光阴,把一间只有30多本书的土坯房,打造成藏书2.2万余册的“乡村文化宝库”。
仅念书一个半月,却种下一生书香梦
张传党的文化情结,藏在一段仅一个半月的求学记忆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贫寒的家境让张传党刚踏进校门就被迫辍学。他每天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柴火筐下地时,总能望见村里识字的人围着报纸读新闻、写春联。“那时候就想,要是能识几个字、能读本书,该多好啊!”老人坐在书屋的木椅上,指尖摩挲着泛黄的书页,眼神里仍闪着当年的渴望。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从未浇灭他内心中的“求知火”。1972年,他攥着攒了半年的零钱,咬牙从镇上书店买回一本《新华字典》和几本故事书,可“连拼音都认不全”的窘境让他犯了难。盯着字典上密密麻麻的字,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办个家庭图书馆吧,别人来借书,说不定能教我认字,还能让乡亲们都读上书。”
说干就干。张传党把家里仅有的积蓄全拿了出来,陆续添置了30多本文化、教育类书籍,在自家土坯房的木门上挂起“张海图书馆”的木牌,还郑重地给自己封了个“张馆长”的名号。没有书柜,就用装粮食的木箱代替;没有桌椅,就搬来自家的小板凳。
1972年的那个秋天,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图书馆”正式开放,成了村里最特别的去处。起初来的只是几个好奇的孩子和邻居,可随着书籍慢慢增多,来借书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本村的,还有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看着大家捧着书时的认真模样,张传党心里的念头愈发坚定:“得买更多书,让老人能看报、年轻人能学技术、孩子们能读故事。”
乡村土坯房改成的书屋藏书2.2万余册
对于靠几亩地为生的张传党来说,买书是笔不小的开支。为了攒钱,他对自己近乎“苛刻”。
家里的收成除了留够口粮,全部存起来买书,一日三餐基本是玉米糊糊就咸菜,逢年过节才吃上一口肉。他嫌原来抽的2.5元一盒的烟卷太贵,改成了便宜的烟叶,衣服缝缝补补穿了十几年,袖口磨破了也舍不得换。有人劝他,他总笑着说:“衣服能穿就行,省下来的钱能多买几本书,给孩子们看才值。”
后来,他把家里的几亩地租了出去,又多了个“捡废品”的营生。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走遍村子和镇上的大街小巷。卖掉废品的钱,他从不在口袋里多放一天,要么揣着去镇上的书店买书,要么委托邻居从网上代购。
每本新书买回来,他都会戴上老花镜,在扉页上小心翼翼地写下购买日期,再按照文学类、技术类、儿童读物类等分门别类摆好。岁月流转,当年的木箱换成了4个大书柜,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改成了专门的书屋,书籍从30多本变成了2.2万余册。
如今“张传党图书室”内,《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名著排在最显眼的位置,《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果树修剪手册》等实用书籍放在方便取用的低层,绘本、童话书则整整齐齐摆在上层,供孩子们随时翻阅。墙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借书登记本,记录着50多年来的每一次借阅,也藏着乡邻的阅读记忆。
书本免费借阅,他还给村民办了借书证
“免费借阅”是张传党从创办书屋起就坚守的原则。
为了方便管理,他给每位借书的村民都办了借书证,详细记录姓名、联系方式、书名及归还日期。可遇到有人忘还书或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归还,他从不催促。有次邻村一个小伙子借了本《汽车维修手册》,外出打工耽误了半年才还,回来后一个劲道歉,张传党却摆摆手说:“书没丢就好,能用上就行。”
“那时候没电视、没手机,这里就是我们的‘乐园’。”邻居张以龙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傍晚和周末,书屋都被挤得满满当当,大人看书、孩子翻绘本,热闹得像集市。张湾镇和平小学的学生申耀至今仍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放学后去书屋:“张爷爷总会提前把绘本摆好,我们趴在桌上看书,他就坐在旁边翻字典,不懂的地方问他,他虽然识字不多,却会帮我们找答案。”
50多年里,张传党曾拒绝过改变生活的“机会”。几年前,一个走村串巷的外地人相中了他书橱里几千册连环画,情愿出1万元收购。在当年,1万元是笔不小的数目,可张传党想都没想就回绝了:“你给我2万元我也不卖,这些书是给乡亲们看的,不能卖。”有人说他“傻”,他却不后悔:“书就是我的命,比钱金贵。”
如今,手机、电脑走进乡村,来书屋的人渐渐少了。当年在书屋读过书的人,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生意人,可张传党还是每天清晨打扫书屋,把书架上的书擦得一尘不染,等着可能上门的读者。(文/图据新黄河、菏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