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全球首个甲骨文智能体在安阳发布 数字共创让千年文脉焕新生

2025/11/05 12:48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1.7万

  2025AI+甲骨文成果展示暨协同创新交流会发布甲骨文智能体。 本报记者 杨之甜 摄


  2025AI+甲骨文成果展示暨协同创新交流会上,媒体记者拍摄甲骨文智能体。 本报记者 杨之甜 摄


  洹水之畔,甲骨新生。10月29日,“2025AI+甲骨文成果展示暨协同创新交流会”在安阳举行,会上发布全球首个面向古文字研究的甲骨文智能体“殷契行止”。该智能体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优图实验室、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为3000年甲骨文研究注入AI新动能。

  同时,会议集中展示了“数字甲骨共创计划”三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播领域的系列突破性成果,彰显了河南在中华文明传承创新中的担当作为。

  作为汉字的源头活水,甲骨文记录了商代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文明密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证。但长期以来,甲骨文研究面临着保存难、破译慢、传播窄等诸多挑战。此次发布的甲骨文智能体“殷契行止”,正是“科技+人文”跨界攻关的标志性成果,实现了从“看清甲骨”到“读懂甲骨”“用上甲骨”的跨越。

  “这款智能体就像最懂甲骨文的AI助手,学者和公众都能免费使用。”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介绍,“殷契行止”集成五大核心功能,即甲骨单字识别、单字检索、单字研究、拓片摹本生成和拓片重见检索等功能。用户上传一张甲骨图片,系统即可自动识别文字、提供释义、追溯学术研究脉络,还能生成高精度数字摹本并完成跨版本比对。在专业评测中,其字符分类、字形匹配等核心能力显著优于通用大模型,秘诀在于针对甲骨文特征定制的算法算子、结合知识库验证的闭环推理机制,以及海量多模态语料的支撑。

  为兼顾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智能体特别设置“双端服务”模式,专家可通过网页端“殷契文渊”AI协同平台开展深度研究;公众可借助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轻松体验甲骨识读乐趣,让古老文字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这一创新成果的背后,是“数字甲骨共创计划”三年磨一剑的持续耕耘。自2022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围绕“数字化保护、智能化研究、网络化传承”三大方向稳步推进,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数字化保护实现“数字归乡”奇迹。“数字甲骨共创计划”首创甲骨文微痕增强技术,建立高保真全信息采集建模规范,截至目前已完成1525片甲骨的数字采集,其中950片流失海外的甲骨通过数字化手段“回归”殷墟。这些“归乡”的海外甲骨覆盖德国、法国、韩国等5个国家的10家收藏机构。“甲骨正遭受风化等自然侵蚀,战争、灾害也威胁着它们的安全,数字化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表示,目前海外甲骨数字资源已部分与国内数据库整合,为跨地域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智能化研究让“冷门绝学”提速增效。项目构建起全球最大的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涵盖143万甲骨文字形数据、1.5万片甲骨多模态数据及3000篇研究文献。基于这些数据研发的智能校重和缀合技术,将《甲骨文三编》的校重工作从传统方法的20余年缩短至一周。通过“人机协同”模式,已为10余个未考释文字提供破译线索,极大提升了研究效率。

  网络化传承搭建起全民共享桥梁。“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成为文化传播重要载体,结合数字研学、甲骨文体操等特色活动,让甲骨文从学术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2025年4月启动的“AI+甲骨文”大赛更是吸引了全球团队参与,三大赛道共收到369个团队投稿,其中创意赛道参与团队达320余个,形成开放协同的文化创新生态。

  “当3000年前的甲骨遇上AI,这个平台成了最奇妙的对话中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评价,“微痕扫描+三维建模让海外甲骨‘数字归乡’,AI一秒检索百万字库帮学者找字形关联,还能‘提醒’残片缀合线索。”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协同创新机制的支撑。由安阳师范学院与腾讯SSV联合发起的“数字甲骨共创中心”,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更吸引了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海外力量的参与,形成“政府指导、社会共创”的良性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认为,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术研究效率,更为文献保护、数字回归与公众参与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推动甲骨文研究从“精耕细作”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与普惠化”。

  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黄德宽则表示,这些成果为高校人文学科对接智能时代、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提供了重要启迪。

  “我们将持续完善智能体功能,扩大语料覆盖,探索AI辅助破译新范式。”刘永革表示,团队将继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安师方案”。

  从殷墟甲骨到数字智能,从学术殿堂到大众生活,“AI+甲骨文”的融合创新,正在洹水之畔书写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新篇章。作为甲骨文的故乡,河南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坚实力量。(记者 李琳 曹萍 杨之甜)



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