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映古堡
2025/10/29 10:47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3.5万

汝河沙滩公园。

中智包装航拍。牛红雨 摄

汝河新貌。尚红勋 摄

汝州经开区一角俯瞰。

晚霞映古堡。张军平 摄

干净整洁的乡村街道。

一泓碧水绕汝城。尚红勋 摄
今年9月下旬以来,阴雨天气持续不断,而位于汝州经开区的秸秆环保板材项目工地,施工方克服天气多变等诸多不利因素,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虽然近期雨水较多,但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高质量完成了各阶段的施工任务。”项目施工方现场负责人李金涛介绍,目前针对项目剩余工程进行了精细化分解、责任化部署,多措并举保障项目高质高效推进。
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汝州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2025年,全市构建起省级重点项目5个、平顶山市重点项目18个、汝州市级重大项目135个的省市县三级联动及三个“十大”项目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去年以来,23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任务,丹阳路东延、建设路东延、建材路等3条断头路顺利通车,汝东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初见成效;通过党建引领、高效协同推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惠及全市90余万乡村百姓。
1 项目为王 点燃发展“强引擎”
10月16日,走进位于汝州经开区的河南汝合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厂区,一排排灰色厂房高耸林立,生产车间内,大型设备来回作业,工人们有序施工,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据了解,该项目是汝州市2025年三个“十大”项目中的“十大产业项目”之一。项目计划建成以报废机动车拆解为核心,纵向匹配废钢铁、废塑料、废橡胶、蓄电池回收、新能源电池梯次处理等垂直相关的再生资源产品加工配送产线;横向结合城市废旧资源循环处理,建成废纸、废玻璃、废旧家电拆解加工配送产线,最终建成围绕产业资源循环、城市资源循环的一体化回收、分拣、加工、配送的综合中心循环园区。
“项目建成后,我们将吸纳200多家报废机动车拆解商户,产值17亿元。”该项目总工程师陈银海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汝州及周边地区报废机动车收集规范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本土化和环境无害化,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报废机动车拆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这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落地,更是一场关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革命。汝州,正以“项目为王”的理念,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如何让重大项目“落得下、建得快、发展好”?汝州市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持续保持重大项目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创新实施“五个一”工作机制与“三级包联”体系,辅以“六步闭环”调度机制,推动135个市级项目责任到人、任务到岗、落实到点。同时,从政策扶持到金融活水,从零工市场到精准引才,汝州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打通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2 城乡蝶变 描绘宜居“新图景”
“走出小区,就是宽阔的柏油路,这条道路的成功贯通,让我们周边的居民告别了多年的绕行之苦。”市民王晓霞站在新通车的路边,笑容满面。这条路,不仅联通了断头路段,更联通了民心。
“这些道路的建设开通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使城市区域路网结构更加合理、顺畅,路域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汝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老旧小区改造,同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汝州市住建部门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去年以来,该市完成了典当行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家属楼等2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1214户老居民乐享“新生活”。
从破损颠簸到平坦畅通,从功能单一到生态美观,在汝州,一条条“畅安舒美”的县乡公路,正悄然编织出一幅“城市有温度、乡村有韵味”的崭新图景。
“以前回老家要绕十多里,现在一脚油门就到了。”市民刘东文感叹。他口中的村村通公路,不仅联通了骑岭街道与陵头镇的多个村庄,更直通科教园区,成为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路修好了,更要养好。汝州推动“建管养”一体化,让每一条路都成为百姓出行的“放心路”。
北汝河自洛阳嵩县山间流出,在汝州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最终汇入沙颍河,是淮河水系的一部分,在中原大地流淌千年。
近年来,随着汝州市启动北汝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18.5公里河道生态得到恢复,同时,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将北汝河水引入洗耳河与广成河,形成全长30公里的“活水绕城”生态提升带。
现如今,汝州境内北汝河沿岸7000亩公园绿意盎然,碧水沙滩上孩童嬉戏,湿地公园内白鹭高翔,河流与人的距离,近到可以赤脚感受清凉,近到能听见浪花轻响。
昔日“一城煤灰半城土”的煤城,蜕变为“清水绕城绿满廓”的生态之城。今年7月,北汝河城区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造林绿化与公园建设成效显著,昔日唐诗中的美景正重现这片土地。
3 基层善治 奏出乡村“和谐音”
整洁的乡村小道、干净的农家院舍、富有乡土气息的墙绘……走进汝州市紫云路街道铁炉马村,一幅赏心悦目的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你可知道,这一切变化的背后,藏着一把“神奇的扫帚”?
74岁的马廷芳,退休后拿起扫帚,热心做公益为村里打扫卫生,同时他还担任村里的廉情监督员和网格员。多年来,在他参与调解的400多起纠纷,成功率达97%。
“扫地也能扫出和谐。”铁炉马村党支部书记宋志魁感慨,“老马在扫地中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很多矛盾在谈笑间就化解了。”
在马廷芳看来,以亲感人、以理服人,善于寻找当事人的社会关系“曲线救国”,是他化解矛盾的秘诀所在。
翻着多年来记录的6本共400多起纠纷登记簿,马廷芳很是感慨:“登记不是为了存档,是为了解决。”年过七旬的马廷芳正在用一把扫帚,扫出铁炉马村的和和美美。
铁炉马村所在的紫云路街道,是2019年新成立的街道,曾因基层组织薄弱、遗留问题众多、信访高发而“出名”。
近年来,该街道通过建强一张网、用活一群人,成功打通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短短几年,网格化治理在紫云路街道结出硕果,实现了从“乱”到“治”的华丽蜕变。
“根据每个地方的村情村貌,‘个性化’选配网格员,是我们发挥网格效能的关键。”该街道办事处主任秦尉翔介绍,街道将辖区科学划分为170个网格,注重从多元职业背景中选拔人才,网格员队伍年龄跨度从26岁到78岁,涵盖农民、退休教师、企业家、司机、工匠等20种职业,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人际网络作用。
紫云路街道的网格化管理,是汝州市基层高效能治理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汝州市通过推动“五基四化”,着力强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提效能,激发基层治理新效能,基层善治让乡村焕然一新。
在组织建设上,整合资源打造“五星”支部,精准指导重点单位;在队伍建设上,优化梯队结构,广泛吸纳乡贤能人、返乡青年等参与治理;在机制创新上,推动“四议两公开”落地,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桥梁作用;在网格管理上,实现全域覆盖,构建“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体系;在平台搭建上,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有深度,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高效协同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从蹄疾步稳的项目建设,到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再到充满温度的基层治理——汝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奋进之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桂焱炜 吴改红 崔高阳 宋乐义)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汝州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