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马媛媛——考古绘图师 为文物画出“标准照”

2025/10/29 10:40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1.9万

  马媛媛观察陶器残片进行绘图。本报记者 王铮 摄


马媛媛用卡尺测量陶器厚度。本报记者 王铮 摄




马媛媛绘制的陶鬲(上)、陶罍(下)。


  能够参与殷墟考古绘图是我的幸运,会继续把每一幅图绘制好,为殷墟考古研究做些事情。

  

  办公桌的小平台上,一个竖立的三角尺旁,摆放着一片巴掌大小的陶器残片,桌前绘图师马媛媛不时地抬头凝视陶片上的纹路,然后用铅笔熟练地在纸上画出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很快,这件陶片的形状、纹饰等都跃然纸上。

  马媛媛是一名考古绘图师,她每天面对的就是这些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用简练且精准的线条将文物的“身份密码”绘制在纸上,和文字一起形成文物的“个人档案”,供学者开展考古研究。

  “这些都是我曾经绘制的文物图稿。”10月2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马媛媛向记者展示一沓厚厚的A4纸,上面有文物残片和各种器型的绘图,“考古绘图像是文物的‘标准照’,用线条详实记录器物的大小、形状、高度、厚度以及表面的纹饰等文化特征,精确、直观的同时要兼具艺术美感。”

  几支铅笔、A4白纸、几把卡尺、比例规……马媛媛就是用这些“家当”,一笔一笔勾勒呈现出一个个文物,让他们在纸上“活”过来,纤毫毕现,为考古报告增添很多生动鲜活的细节,成为考古研究的重要依据。“85后”的她,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参与安阳殷墟洹北商城考古项目,开始与考古绘图打交道,一干就是十几个年头。

  马媛媛绘制最多的是洹北商城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类陶器,如我们在博物馆常看到的陶鬲、陶爵、陶觚等。“这些陶器上的纹饰叫绳纹,需要准确地绘制出来。”她指着陶片上的线条说,无论是文物的工艺、加工痕迹、它所留下的各种信息,都要用手中的画笔一一如实记录和反映。

  比例规是她最常用的工具,可按比例缩小,为了准确呈现一个陶器腹部的弧度,画一张图需要反复用它测量几十次。“陶罐底部距离三角尺之间的空隙有3厘米,陶罐高度2厘米处距离三角尺是2.5厘米……”她量一次记录一下数字,一边在纸上定下点。十多个点,串联起来,陶罐右边的弧度,便完整复制下来。

  在实际工作中,马媛媛发现,考古绘图来不得半点虚虚构和创作,更需要耐心和定力,而且还要跟文物“对话”,找到它的特点,才能用绘图展现出它的文化内核。一边画一边学,成了她多年来的常态。不仅学习殷墟考古相关知识,她还专门去进修了素描,也常同其他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如今,多年的积累和锻炼,马媛媛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很多时候只需要看一眼残片或者陶器,就能大致推断它的年代等信息,有时仅凭几个残片,就可以推测并绘制出完整的器型。她还充分发挥自己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尝试使用电脑进行部分绘图,提高绘图效率。她的绘图多次出现在洹北商城考古简报之中。

  十余年如一日坚持伏案绘图,在外人看来有些枯燥无味,在她眼中却并非如此。“每个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生命,所以每天都有新鲜感。”马媛媛露出质朴的笑容说,“能够参与殷墟考古工作是我的幸运,会继续把每一幅图绘制好,对得起每一个文物,对得起历史,为殷墟考古研究做些事情。”(记者 曹萍)



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