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平顶山新华区:党建领航 精治善治

2025/10/29 11:03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1.1万

  新华区西高皇街道天湖苑社区的“院场协商会”。赵自谦 摄


  网格治理助力加装电梯,让居民生活更美好。赵自谦 摄


  新华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各类治理信息齐全。赵自谦 摄


  在郏山阳村,民警、网格员为村民普及安全知识。赵自谦 摄


新华区石桥营村美景。苏丽香 摄


高空视角下的新华区。杨红涛 摄


  秋日的暖阳,柔和地洒在平顶山市新华区的街巷楼宇间。在西市场街道红旗街社区,居民宋阿姨握着网格长和民警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太感谢了,要不是你们帮忙,这钱肯定追不回来!”原来,宋阿姨的孙女瞒着家人在游戏中充值,社区依托“警网融合”机制积极协调,帮她追回了损失款项。

  这样暖心的事例,正是新华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新华区注重加强基层治理,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今年以来,新华区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和“五基四化”工作路径,坚定扛起全市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试点重任,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通过系统化制度创新、精细化网格管理和数字化全面赋能,探索出一条以精治善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高品质生活。

  1 体系重塑 打造基层治理“最强磁场”

  治理变革,首在体系重塑。新华区从机制、组织、力量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创新,着力构筑基层治理的“最强磁场”。为压实治理责任,该区将基层高效能治理列为区委、区政府每周调度会重点议题,建立区委双月网格化治理交流点评机制。区四大班子领导分包村(社区),常态化下沉一线,与网格长、微网格员面对面座谈,现场解决问题。每半年召开重点工作述职讲评,带动全区党组织把更多精力投向高效能治理主战场。

  组织重构,打通神经末梢。在农村,“镇(街道)—村—网格”三级体系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在城市,“街道—社区—网格—楼院—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使网格从“治理末梢”转变为“服务前哨”。5590多名“双报到”党员汇入网格,160家分包单位、300余家驻区单位共驻共建,近2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创新建立院场协商、槐亭议事等85个居民议事组织,让“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针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新华区扎实开展“两个覆盖”攻坚行动,党组织覆盖率显著提升。该区创新性地将党支部建在“车轮上”,出台暖“新”措施15条,吸纳90多名快递员、外卖员加入微网格员队伍担任“隐患排查员”,构建起“服务”—“反哺”双向奔赴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在数字产业创新基地等专属网格,建设青春议事会、数咖加油站等特色载体,让专属网格党支部成为凝聚年轻一代的战斗堡垒。

  2 精耕细作 织密最小单元服务网

  “过去网格划分偏大,人员力量相对分散,很多问题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矛盾比较突出。”新华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建国坦言。为破解这一困境,新华区在织密网格上精耕细作,科学划分了320个社区居民网格、159个农村网格以及98个商圈楼宇等专属网格,实现治理单元精准覆盖。

  更为关键的是,新华区创新推广“1+1+N+X”的网格力量配置模式,即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1个党小组长、N名微网格员以及X名志愿者,把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按照“就近、就便、就熟、择优”原则,从退休干部职工、热心党员、楼栋长等群体中选聘出的1740多名微网格员,如同遍布社区的“流动探头”和“贴心管家”,时刻感知着社情民意的脉搏。

  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专属网格员王铠杰,在走访中了解到园区内一家公司在数据标注环节遇到效率瓶颈。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主动请缨,为企业开发出提升标注效率20%的插件,被企业负责人称赞“比专业技术人员还厉害”。

  为激发网格内生动力,该区将网格队伍培训纳入年度计划,开展法律知识、应急处置等培训94场。同时建立畅通晋升、积分赋能激励机制,65名优秀网格骨干被纳入党员发展后备力量。每月编发的《新华网格故事》,已成为宣传先进典型的重要载体。各社区随处可见张贴社区书记和网格长联系方式的网格公示牌,推动“有事找网格”成为居民习惯。

  3 警网融合 融出基层治理新天地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单靠网格员力量有限。新华区创新实行“一网四联”机制,推动网格与警格、人民调解、综合执法、民生服务等资源深度融合。网格员深耕社区,用“铁脚板”织密信息网;民警嵌入网格,以“专业力”筑牢安全线。“警格”与“网格”携手联动,产生了“1+1>2”的治理聚合效应,“警网融合”已成为新华区一道亮丽的平安风景线。

  数据显示,自“警网融合”模式全面推行以来,全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4.3%,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7.5%,电诈案件连续4个月呈下降态势。

  在矛盾调解领域,新华区推行“1+66+N”多元化解机制。高标准建成投用区社会治理中心,常态入驻法检、信访等6部门,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老贺调解室”“秋英调解室”等24个专业调解品牌根植基层,筑牢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受理矛盾纠纷956件,化解率达92%;家庭琐事、邻里摩擦等“微纠纷”化解率高达99%。

  4 数字赋能 插上高效响应“智慧翅膀”

  数字赋能,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劲智慧动力。走进新华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类信息。这里整合了“网格通APP”、“鹰发现”小程序、“12345”便民热线、综治及警综平台等多个渠道,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治理网络。

  据了解,新华区通过深度应用市级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目前已整合接入公共视频4000余路,录入基础信息10余万条,实现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信息全覆盖,并无缝联动23个职能部门。每天编发的区情速报,已成为区委、区政府精准调度指挥的“智慧参谋”。基层治理工作已整体迈入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的新阶段。

  近日,张女士在“鹰发现”微信小程序投诉占道经营,不足10分钟,执法人员已到达现场处置。这种效率,正源于平台对网格事件“收、派、办、督、结、评”全链条的贯通。网格员通过网格通APP上报需部门解决的问题,由平台自动派单,响应时效从“天”级缩短至“分钟”级。累计办结平台工单7200余条,有效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区注重从“办理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转化。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中的矛盾,平台数据分析后,区级层面摸索出细化操作规程,推行“五心服务”,为全区顺利加装、更新157部电梯创造了条件。“治已病更防未病”已成为新共识。

  5 品牌引领 传递民生温度

  治理的成效,最终要由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检验。新华区按照“一镇(街道)一特、一村(社区)一品”标准,培育了一批叫得响、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服务品牌。

  从焦店镇的“网格益家”到天湖苑社区的“院场协商”,从光明路街道的“民呼快办”到八北社区的“红色应急网”,一个个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服务品牌,如繁星点点,照亮了新华区的基层治理实践。西市场街道的“爱心时间银行”、幸福街社区的“隐患发现奖励”等创新机制,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在园林路社区,微网格员李正建用平日服务积攒的积分,兑换了一次理发服务。他开心地笑道:“就是顺手帮邻居做点小事,还能攒积分换服务,心里头挺暖乎的。”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共建共享机制蕴含的真诚与关怀。

  走访中,名门天街商圈一位餐饮店主表示:“网格员常来看看我们有啥难处,之前反映过门口停车乱影响生意,他们很快就协调解决了。环境好了,我们做生意也更安心、更有奔头了。”商户朴实的话语,正是治理成效最真实的回响。

  从“治理末梢”到“服务前哨”,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人海战术”到“智慧赋能”,新华区以党建“一根针”穿起治理“千条线”,用“小网格”托起了服务人民群众、守护一方平安的“大使命”,交出了一份经得起检验的答卷:信访案件数量下降而积案化解率上升,刑事治安案件数量下降而矛盾纠纷化解率上升……“五降五升”的良好态势,见证着“党建红”“网格蓝”“数字银”在这片土地上交融互促产生的巨大成效。

  正如新华区委书记张伟民所言:“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目标是让人民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当党的组织体系深度融入治理体系,当技术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越来越多的‘治理对象’变为‘治理主体’,基层社会就能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五基四化”工作的纵深推进,这场以党建引领、始于网格、成于创新的治理变革,正在新华区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一幅以“党建红”为底色、以“网格蓝”为线条、以数字赋能为亮色的精治善治画卷,正在鹰城大地上徐徐铺展,日益生动,愈发温暖。(苏丽香 杨凯光 赵自谦)



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