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例感染就有1例耐药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威胁全球健康
2025/10/24 15:11 来源:大河健康报 阅读:3.5万

刘彩林在查看实验情况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陶兴茹在审核医嘱 河南省儿童医院供图
10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警告说,全球常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普遍存在,基本抗生素耐药性的加剧对全球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指出,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威胁着全世界家庭的健康。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是应对细菌感染的利器,有“救命药”之称,青霉素是最常见的抗生素之一。抗生素耐药性即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抵抗能力,导致药物抗微生物的作用失效,也就意味着曾经对细菌感染有效的药物不再有效。
我国抗生素耐药性情况如何?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加剧?记者就此采访了河南省细菌耐药监测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刘彩林,河南省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陶兴茹。
1
全球范围内
有1/6细菌感染对抗生素治疗耐药
《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范围内导致常见感染的实验室确诊细菌感染中,有1/6对抗生素治疗耐药。2018年至2023年期间,在所监测的病原体—抗生素组合中,超过40%的抗生素耐药性出现上升,年均增幅超过5%。同时,抗生素耐药性风险在世界各地存在差异。其中,世卫组织东南亚区域和东地中海区域最高,这两个区域报告的感染中有1/3表现出抗生素耐药性。
据悉,《报告》采集了100多个国家的数据,首次公布了用于治疗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血流感染以及淋病的2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估计值。《报告》涵盖了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8种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每种病原体均与上述一种或多种感染相关。
我国抗生素耐药性防控形势也不容乐观。陶兴茹介绍,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0%左右;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检出率也保持高位,如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美罗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4.6%和25.5%。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同样严峻,与全球及全国的趋势基本一致。”刘彩林介绍,“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问题尤为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正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愈加危险:全球范围内超过40%的大肠杆菌和超过55%的肺炎克雷伯菌目前已对首选治疗药物——第三代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在非洲区域,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
刘彩林介绍,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CHINET发布的数据显示,致病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比70%左右。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可引起致命感染。如大肠埃希菌可引起尿路感染、腹腔感染、败血症;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肺炎、血流感染、肝脓肿;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流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性问题,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刘彩林介绍,根据CHINET发布的数据,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环丙沙星(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达51.9%和62.4%。
2
抗生素耐药性会增加治疗失败和死亡风险
“抗生素耐药性最大的危害是会增加治疗失败与死亡风险。”刘彩林解释道。首先,原本容易用抗生素治愈的常见感染,如肺炎、结核病、淋病、尿路感染等,可能因为耐药性而无法治愈。其次,当一线抗生素无效时,医生必须使用二线、三线药物,这些药物可能疗效更差、毒性更强、副作用更大。最后,等待有效药物的过程中,感染可能迅速恶化,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此外,化疗、器官移植、大型手术等都需要有效的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可能发生的感染,如果没有有效的抗生素,这些原本常规的医疗操作将变得极其危险。
“抗生素耐药性还会导致医疗成本大幅上升。”陶兴茹补充道,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往往需要使用“高级别”的抗菌药物,甚至需要联合用药,进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负担。同时,治疗一个耐药菌感染患者所需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可以治疗多个普通感染患者,这会使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更加紧张。此外,耐药菌还可能通过人际传播、食物链、环境等途径扩散,在社区或医院内暴发,威胁群体健康。
3
儿童在抗生素耐药性面前尤为脆弱
刘彩林提醒,“一老一小”、慢性基础疾病患者、重症患者、接受大型手术或器官移植者等群体,由于本身免疫力低下或接触耐药菌的机会更多,更容易遭受抗生素耐药性带来的健康威胁。
“一老一小” 这一群体免疫系统功能不全或未发育完善,感染耐药菌的风险高。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如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患者,自身免疫力受损,是耐药菌的易感人群。
重症患者 这一群体本身免疫力低下,加之需要接受多种侵入性操作(如呼吸机、中心静脉导管),更易感染耐药菌。
接受大型手术或器官移植者 由于手术创伤大或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感染耐药菌的风险增高。
频繁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人群 其体内菌群已被多次“筛选”,耐药菌定植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尤其是儿童,在抗生素耐药性面前极为脆弱。”陶兴茹强调。一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感染且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另一方面,儿童可选抗菌药物受限,某些抗菌药物(如四环素、氟喹诺酮类)不适用于儿童,感染耐药菌后可能出现无药可选的情况。因此,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要格外谨慎: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必须证实存在细菌感染时方可使用抗生素,不能一出现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就使用抗生素。同时要针对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不是抗生素级别越高越好。
选择儿童安全药物 避免使用影响骨骼发育(如喹诺酮类)或牙齿发育(如四环素)的药物。
剂量个体化 建议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剂量,避免使用过量或不足。
保证疗程完整但不过度 遵医嘱完成治疗疗程,不随意停药,也不长期预防性使用。
“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接种疫苗,如肺炎链球菌疫苗、Hib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和减少抗生素使用。”陶兴茹说。
4
公众认知有误是抗生素耐药性加剧的重要原因
“抗生素耐药性加剧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刘彩林介绍,这一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医疗体系、公众认知、社会行为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素一】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与滥用
无指征用药 对于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病毒性感染,抗生素是无效的,但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仍被当作“万能药”开具。
“三素一汤”现象 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为了追求“快速起效”和满足患者期待,形成了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静脉输液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耐药风险,还带来了其他健康隐患。
广谱抗生素的过度依赖 在病原菌不明确时,有的医生倾向于使用广谱抗生素而非窄谱抗生素。这相当于对体内所有细菌进行了一次“大筛选”,更容易催生多重耐药菌。
【因素二】
畜牧业与农业生产原因
亚治疗剂量的促生长使用 在过去,将低剂量抗生素添加到动物饲料中用以促进动物生长是普遍做法。这种长期、低剂量的暴露,是筛选和传播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完美环境”。
治疗性与预防性滥用 在集约化养殖中,为了预防动物群体性疾病,常常大规模使用抗生素。这同样极大地促进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含有抗生素和耐药菌的养殖场粪便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环境,污染土壤和水源,使环境中的细菌也产生耐药性,并通过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
【因素三】
公众认知有误
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万能药” 很多人一有发热、喉咙痛或咳嗽就自行购买或要求医生开“消炎药”。
追求“药到病除” 认为使用抗生素好得快,给医生施加压力,迫使医生开具处方。
自行停药与剂量不当 症状一好转就擅自停药,未能完成全程治疗,这相当于只杀死了最敏感的细菌,而留下了更耐药的“强者”,下次再感染时效果就会变差。同样,不按剂量服药也会产生类似效果。
迷信“高级别”抗生素 认为越新、越贵的抗生素效果越好,这其实是错误的。首先,抗生素的使用,需要针对性、个性化用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对于普通细菌感染,低级别抗生素完全能有效解决,使用“高级别”抗生素无异于“杀鸡用牛刀”。其次,随意使用“高级别”抗生素,就等于为细菌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可能催生出任何药物都无效的“超级细菌”。
【因素四】
医院感染控制薄弱
耐药菌一旦产生,可以通过接触在患者之间、医患之间交叉传播。如果医院的手卫生、环境消毒、隔离措施等感染控制环节执行不力,会极大地加速耐药菌的扩散。
【因素五】
新药研发滞后
研发新的抗生素成本高、周期长,且出于耐药性考虑,新药通常被严格管理使用,导致商业回报低。研发新的抗生素速度远跟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导致面对“超级细菌”时无药可用。
5
遏制抗生素耐药性加剧需多方发力
如何遏制抗生素耐药性加剧趋势?刘彩林、陶兴茹都认为,这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大众多方协作发力。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建议建立健全抗生素分级管理(非限制、限制、特殊使用)制度,严格禁止无处方销售抗生素。建立覆盖各级医疗机构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实时追踪耐药菌的流行和变化趋势,并向医疗机构发布预警。限制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用医用重要抗生素。推广疫苗接种,通过免疫规划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激励新药研发,为抗生素新药研发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公众教育,如开展全国性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和正确使用抗生素的知识。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建议推行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建立由感染科医生、临床药师、微生物检验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审核和干预抗生素处方。强化感染预防与控制,严格执行手卫生、环境消毒、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微生物标本尤其是无菌体液标本送检率,并力争在启用抗生素前留取标本,根据药敏结果精准用药。提升微生物诊断能力并推广个体化治疗,鼓励并推广开展快速病原学检测技术,帮助医生在用药前明确病原体,实现精准治疗,避免经验性滥用。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定期更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指南。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将正确使用抗生素的知识传递给患者及家属。
对于大众来说,建议主动接受健康教育,学习正确使用抗生素的知识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共同抵制滥用行为。增强合理用药意识,抗生素是处方药,需经医生诊断后使用,不自行购买和使用;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不因追求“快”而要求输液或使用“高级别”抗生素;严格遵医嘱用药,即使病情好转,也要足量、足疗程使用,不随意停药。注意个人卫生,通过勤洗手、接种疫苗预防感染,从源头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出一份力。”陶兴茹提醒道,勤洗手、接种疫苗、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对守护救命药物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记者 吴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