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施行

2025/10/15 11:07 来源:大河报 阅读:1.6万

  洛阳南石山村一家唐三彩生产企业展厅里的唐三彩作品 新华社发






洛阳三彩制作工艺流程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在南石山村的唐三彩文化园内参观 新华社发


  南石山村一家唐三彩生产企业展厅里的唐三彩作品 新华社发


  今年5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简称《条例》),于10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继洛阳牡丹、关林保护立法之后,再次针对城市特色文化名片开展的专项立法,标志着洛阳三彩这一千年艺术瑰宝进入依法保护、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洛阳三彩’艺术是陶瓷史上的创举,是中国历史文化之瑰宝。它把中国陶瓷文化的全部潜能和优势充分彰显出来,是中国陶瓷文化悠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技术、审美等文化理念的结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说,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演进促使“三彩”艺术不断升华。每个时期的“三彩”艺术品,既有对前人的传承,又展示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美学风貌。

  三彩,“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的含义,三彩实为多彩之意。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三彩文化的发源地和当代核心传承区。

  洛阳三彩的故事始于唐代。作为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唐三彩随着驼铃声声远销海外。它以黄、绿、白为基础釉色,造型丰富多样,从栩栩如生的骆驼、骏马到雍容华贵的仕女,无不折射出盛唐的开放与包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介绍,唐三彩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唐代丝绸之路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新中国的一张特殊的文化名片,是当代洛阳文化对外贸易与交流的重要物证。

  然而,历史的车轮碾过,唐三彩的烧制技艺一度失传。直到清末民初,在陇海铁路修筑过程中,大量唐三彩随葬品被发现,重新引发世人关注。上世纪50年代,洛阳考古工作者通过研究出土文物,逐步恢复了唐三彩的烧制技艺。

  时光流转,当代洛阳三彩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涌现了三彩雕塑、釉画等新三彩与牡丹瓷、唐白瓷等陶瓷艺术品,形成了三彩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格局,建成了一批三彩博物馆和艺术馆。

  今天的洛阳三彩早已不再局限于“唐”代,而是成为了一个更加包容的文化概念,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全国100个重点保护发展项目等。

  立法背景:面临产业规模小而散等问题

  “洛阳三彩面临发展合力没有完全形成,产业规模小而散、发展不够快,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支持政策不够有力、法治环境不健全等问题。”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书杰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讳。

  据统计,洛阳市现有各类三彩企业84家,从业人员约2000人,产业规模约3亿元。与景德镇陶瓷产业逾900亿元的规模相比,洛阳三彩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洛阳城市特色鲜明,文化符号多,发展亮点多,是一座拥有深厚底蕴的城市,也是国内外众多游客‘心向往之’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洛阳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康凌香介绍,近年来洛阳文旅持续火爆出圈,游客耳熟能详的洛阳文化,既有传承千年的古都文化,香飘万里的牡丹文化,也有韵味十足的汉服文化,烟火百味的饮食文化等。相较而言,被誉为艺术瑰宝的洛阳三彩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和产业发展动能稍显滞后,其在新文旅发展中的潜能和优势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国际国内知名度也有待提升。

  同时,三彩技艺传承也面临挑战。年轻人多不愿投身这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行业,人才断层问题日益突出。高水旺坦言:“培养一个成熟的三彩艺人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

  立法保护的呼声在业界日渐高涨。去年10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立法工作专班,启动《条例》的起草工作。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部具有洛阳特色的地方性法规。

  立法意义:法治为文化保驾护航

  《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制定、实施《条例》,一是能够有效发挥法治引领作用;二是能够有效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三是能够有效发挥法治宣传作用。”李书杰在新闻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条例》的三重意义。

  《条例》首次明确了“洛阳三彩”的法律定义,将其界定为“在洛阳市行政区域内传承发展的,具有洛阳文化特色的三彩文化艺术形态”,包括传统三彩、新三彩等。这一界定既尊重历史,又包容创新,为三彩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法律空间。

  《条例》还建立了洛阳三彩名录保护制度,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三彩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保护。同时,明确了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合力。

  “《条例》的施行,对传统工艺传承者是莫大鼓舞。”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唐白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宋胜利感慨,“我既为洛阳三彩获得法治守护深感欣慰,更由衷觉得这是对洛阳传统工艺的重视与保障。未来我们会继续以匠心为桥,构建起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生态,让洛阳三彩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产业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走进洛阳市孟津区南石山村的“三彩小镇”,工匠们正忙碌着制作三彩制品。这个被称为“唐三彩第一村”的地方,年产唐三彩工艺品近200万件,占据全国95%的市场份额,并有力带动周边村庄乡村振兴。千年唐三彩,已从博物馆的“沉默展品”,跃然成为驱动乡村产业升级的“活力引擎”。

  “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三彩相关行业。”一位当地艺人介绍,“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

  洛阳市工信局副局长牛富强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洛阳三彩工艺礼品线上销售额已突破2000万元,“通过‘个转企、小升规’政策,引导小微三彩企业加快发展,扩大规模,加强小微企业品牌培育,继续支持三彩企业发展电商业务,开展三彩行业跨境电商专题培训,推动洛阳三彩走向世界。”牛富强表示。

  在产品结构方面,洛阳三彩仍以工艺品和收藏品为主,日用消费品开发不足。

  “《条例》明确研发新产品、扩大优质供给发展路径。”

  李书杰表示,洛阳将支持企业通过开发新型原材料、引进人工智能、融入洛阳文化元素等,提升原材料创新、技艺创新、设计创新能力。加大日用陶瓷、生活用瓷研发力度,推动三彩工艺从艺术收藏向日常消费场景延伸,让三彩美意、陶瓷雅韵、古都人文“飞入千万百姓家”。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些三彩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创新路径。如将三彩元素与钢制家具结合,开发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新产品;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三彩元素首饰和配饰等。

  产业发展:从“小散弱”到“精特新”

  截至目前,洛阳市内重点三彩企业已完成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条例》的实施,将为洛阳三彩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抓创新、促融合、创品牌是推动三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牛富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组织产学研协同合作,大力推广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器型的快速成型。在生产制造端,将继续加大三彩企业设备改造支持力度,在保持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用系统与设备的研究应用,推动手工拉坯向半自动化转型,降低人工依赖,缩短制作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加强节能设备、技术推广应用,支持、引导三彩企业发展可替代的新型环保材料,实现减污降碳、绿色节能。

  当前,洛阳市工信局正牵头组织三彩协会与钢制家具协会对接,推动三彩艺术融入钢制家具设计,助力三彩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牛富强介绍,在产品创新方面,将加强生活化、实用化产品创新,继续拓展生活器皿、室内装饰等领域市场,研发推出三彩装饰壁画、茶具、手机支架、香熏等多元产品,让三彩艺术更贴近大众生活,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同时推进特色化、明星化产品创新,支持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融入具有特色文化符号、深厚文化寓意的图案形式和造型结构,研发“小胖妞”“小胖马”等热门文创产品、消费名品。

  目前,“九朝文物”被工信部评为“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高家三彩”列入商务部中华老字号。《条例》实施后,洛阳将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和工艺美术强市,强化创新意识,持续推进数字化赋能,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努力建强洛阳三彩产业集群,构建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加快推进三彩产业向新提质。

  《条例》还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三彩保护发展工作。同时,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解决人才断层问题。“支持建立三彩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依托平台与高校等合作开展三彩课题研究,推动产学研融合和成果转化。”李书杰介绍,《条例》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都规定了具体措施。

  《条例》出台意义重大,它是洛阳首次针对三彩文化的专项立法,标志着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迈入新的阶段。作为长期从事洛阳三彩技艺研究和三彩文化传播者,郭爱和表示将深入挖掘三彩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创新推出更多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三彩作品,积极打造沉浸式三彩文化体验项目,推动洛阳三彩从“博物馆里的文物”变为“大众身边的文化符号”,让千年三彩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绽放更持久的文化生命力。

  文旅融合:沉浸体验三彩赋能

  赏唐三彩艺术品及复原的古代唐三彩窑炉遗址,亲身体验唐三彩制作工艺,感受国家级非遗唐三彩烧制技艺的千年魅力……在“三彩小镇”,节假日里每天都有学生来这里研学参观,一些外国游客也不远万里来到三彩小镇感受唐三彩的魅力。

  南石山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唐三彩烧制技艺为核心,依托唐三彩非遗传习所、唐三彩陶艺博物馆,将唐三彩烧制技艺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开发出一批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让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条例》实施后,将为洛阳文旅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塑场景、创线路、育业态是推动三彩文旅价值转化的路径。”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潘文武介绍,洛阳将根据《条例》规定,以文化资源作基塑魂,以产品服务作翼塑形,深挖精神内核,优化旅游供给,目标打造一个让游客旅游时安心、舒心、开心,离开后想念、思念、惦念,愿意再来、常来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城市。

  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潘文武介绍说,洛阳三彩文化资源精彩纷呈、内涵极其丰富,这是洛阳三彩发展所依托的宝贵本源。我们将积极梳理三彩类文物藏品、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等文化资源,建立名录保护制度,强化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同时加强整体性传承,支持非遗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加强合作,开展原材料、釉料、烧制技艺等课题研究,加强产教融合,依托传习馆、博物馆、研学基地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三彩技艺传承开辟新阵地。此外,洛阳将加强系统性挖掘,深入整理、挖掘三彩文化资源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紧扣时代主题、焕发时代价值的三彩专著、刊物、论文、视听作品等系统文化研究成果。

  同时,洛阳将聚焦颠覆性创意,挖掘创新之城的潜力。“我们将开展行业融合创新,推动三彩与科技、餐饮、建筑、家具等行业融合,加强日用陶瓷研发应用,推动洛阳三彩向日常消费场景延伸,培育、开发更多符合大众需求和审美的新业态爆发点。”潘文武介绍说。

  城市因青年而兴,青年因城市而聚。始终将青年视为城市合伙人的洛阳,将如何通过三彩发展展现青春之城的魅力?潘文武介绍说,未来将紧跟洛阳文旅热潮,推动文创产品、文旅服务与青年喜闻乐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洛阳特色文化、现代文化等结合,与现代消费、年轻群体审美需求深度对接。同时,加快建设三彩商贸市集、集中交易消费场所,打造沉浸式体验消费集聚区。在旅游线路上,将把特色小镇、主题商业街区、博物馆、研学基地等三彩资源点“串珠成链”,推动游客体验从简单观光向深度文化参与转变。

  《条例》还设立了专项资金,并鼓励开展国内外展览、创意设计大赛等宣传活动,为打造“三彩之都”城市名片提供坚实保障。“《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三彩从‘保护传承’到‘创新应用’有了系统的法治引领。”高水旺表示,将积极创新打造沉浸式三彩文化体验项目,推动洛阳三彩从“博物馆里的文物”变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带走的城市记忆”,让千年窑火为洛阳文旅“赋能加力”。

  三彩上分豫C成朋友圈“C位”

  在文创店,憨态可掬的三彩小粉马一“马”难求,在小红书平台,年轻人晒出用三彩茶具布置的“国风茶席”获赞无数,与胖嘟嘟的“唐小妞”合影成了游客必打卡项目……曾经静默于博物馆玻璃展柜的唐三彩,正以一种鲜活、生动甚至有些“萌”的姿态,在互联网上掀起一场现象级的热潮。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偏偏对三彩“上头”?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个圆滚滚的“唐小妞”身上。她不再是教科书里雍容华贵、遥不可及的唐代仕女,而是被赋予了现代审美的“微胖界顶流”:脸蛋肉乎,体态丰腴,笑容亲和。她仿佛是从盛唐穿越而来的“闺蜜”,用治愈系的微笑瞬间击穿了年轻人的情感防线。这背后,是文创设计理念的根本转变——从“请仰望”到“一起玩”。

  同样出圈的,还有那匹三彩小粉马。它摒弃了传统三彩马威严的仪态,通体采用梦幻的马卡龙粉,釉色流动间,既有唐风的瑰丽,又兼具现代的甜萌。它不再是一件需要知识门槛去欣赏的文物复制品,而是一个能装点书桌、治愈心情的潮流摆件,是能融入Z世代日常生活方式的“搭子”。

  从“文物活化”到“情绪价值”,三彩硬核焕新。这场三彩热潮,绝非偶然。它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网络情绪一次精准的“双向奔赴”。

  在社交媒体上,三彩文创的核心竞争力,早已超越了其本体价值,进化成一种强大的“情绪供给”。年轻人购买三彩茶具,不仅是为了喝茶,更是为了布置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国风茶席”,并在分享中获得“你的生活我的梦”的审美认同。与“唐小妞”合影,也不仅是打卡,更是对“多元审美”“文化自信”的表达。

  三彩,在这里变成了一种社交方式,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标签。它成功地将其承载的盛唐气象——那种包容、开放与乐观的精神,转译为了当代年轻人渴望的“松弛感”“治愈力”和“文化底气”。

  “豫C”出圈,一场传统与流量的共赢局

  洛阳,这座有着千年底蕴的古都,其车牌代码“豫C”正被网友戏称为朋友圈的“C位”,三彩文创让三彩真正“活起来”,不是简单复刻文物形态,而是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核,并用当代语言和审美进行再创造。要敢于让庄严的文物“卖萌”,让古老的技艺“跨界”,让历史的回声与当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当三彩艺术品走出博物馆,变成年轻人手中的潮玩、桌上的美物、朋友圈的骄傲,它便真正完成了从博物馆藏品到时代“弄潮儿”的华丽转身。这场由“小粉马”、“唐小妞”引领的热潮,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只要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正确方式,它就能踩着赛博鼓点,在流量时代狂飙,绽放出跨越千年的璀璨光芒。  

  法治屏障护航三彩艺术持续发展

  从盛唐驼铃的悠扬回响,到现代立法的庄重落笔,洛阳三彩跨越千年的传承之路,迎来了一座前所未有的里程碑。

  《条例》的颁布实施,不仅是为这项千年技艺筑起了坚实的法治屏障,更是以其前瞻性的视野,为三彩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犹如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承载着盛唐气象的三彩艺术,在法治的护航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法律是文明的刻度,也是文化的守护者。这部《条例》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保护,更是激活;不仅是守护,更是赋能。它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让三彩艺术的传承从个体技艺的延续,升华为整个文化生态的系统性保护。从原料开采的规范到工艺创新的激励,从人才培养的机制到品牌建设的支持,从传统继承的坚守到现代转化的探索,《条例》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体系。

  正如三彩艺术大师郭爱和所言:“通过立法的引领、保障和传播,这颗跨越千年的艺术明珠能够更加璀璨。”《条例》的实施,标志着三彩保护从“技艺传承”迈向“生态营造”的新阶段。这个生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需要政府、企业、传承人、社会各界形成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还特别注重三彩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通过立法推动三彩文化的国内外传播,让三彩艺术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这是时代赋予三彩艺术的新使命。

  千年窑火不熄,法治之光永续。在法治的护航下,融合了古老智慧与时代审美的洛阳三彩,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向创新的未来走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条例》的保障和引领下,这一抹流淌千年的绚丽色彩,必将在世界艺术殿堂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见证。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法治的阳光下,三彩艺术这朵千年之花必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芳华,为人类文明增添一抹独特的中国色彩。(记者 李韶萌 通讯员 张艳艳


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