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国庆爆火的市集,是情怀还是门好生意

2025/10/13 15:17 来源:大河报 阅读:1.8万

郑州市一处市集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每天中午开始,郑州龙湖里广场就逐渐热闹起来了。特色非遗、手作饰品、文创产品等30多个摊位依次排开,人来人往。“虽然一直在下雨,一天的客流也能达到4000多人次。”策展人暨豫见青年创始人张泽馨说。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今年以来,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形形色色的市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年轻人不再只是景区的“特种兵”,更是化身为城市角落的“赶集人”,或是为了寻觅独特商品,或是为了体验文化氛围,或是单纯为了“打卡”社交。

  为何年轻人爱上“赶集”?

  “周末去哪里?逛市集啊!”27岁的小林几乎每周都会去不同的市集打卡。在她看来,市集比商场更有趣,比网购更真实。“能看到手艺人的创作过程,能听到产品背后的故事,周围都是好看好玩的小玩意儿。”

  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市集已然成为年轻人休闲娱乐的新选择。在某社交平台上,与“市集”相关的话题浏览量超40亿,各种市集打卡攻略、市集资讯账号备受欢迎。

  这早已超越简单的“买买买”,它是一场关于体验、社交与身份认同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更具“松弛感”和“发现感”的休闲方式。在市集中,很多年轻人愿意为体验、为故事、为能发社交平台的九宫格买单。

  一个有设计感的帆布包、一杯颜值在线的特饮、一张在复古摊位前的打卡照,都能迅速转化为朋友圈或社交平台上的点赞和评论,完成一次成功的自我表达。

  有温度的交易

  从传统的手工艺品市集,到主题性的复古市集、图书市集、咖啡市集、碳水市集,再到与音乐节、艺术展结合的复合型市集,应有尽有的市集形态不枉年轻人的奔赴。北京、上海等城市甚至出现了长期运营的市集空间,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张泽馨认为,一个能吸引年轻人的爆款市集,关键在于为年轻人创造高浓度的“氛围价值”和“社交货币”,“本次非遗市集的消费者年龄主要集中于6~15岁的小朋友和25~40岁的青年及亲子家庭。”这个年龄分布清晰地勾勒出市集作为“兴趣集合地”的画像,创意市集精准地切中了这一需求,将购物、休闲、社交、文化体验浓缩在一个开放而有趣的空间里。这种“有温度的交易”,正是市集区别于商场和电商的核心魅力。

  然而,热潮之下,真实的市集生活并非总是高光时刻。在福建泉州,常年辗转于全国各地市集的摊主阿荒,这个国庆的经历就显得有些平淡,整体的客流量不如往年,加上天气炎热,销量只能算一般。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我觉得客人被吸引,是因为产品的自然感贴合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当我介绍产品的背后时,常常能引起共鸣。”在她看来,市集最珍贵的正是这种“有温度的连接”。

  火爆背后的市集经济

  这股由年轻人点燃的热潮,正催生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市集经济”生态。

  对于像阿荒这样的摊主而言,市集是测试市场的“试验田”,尽管单次活动销量有起伏,但正是这种遍布全国的辗转,让她能够深入不同城市的肌理,精准地把握不同地域消费者微妙的喜好变化,并将“自然感”的产品理念直接传递出去。这正是市集为独立品牌提供的、线上难以复制的成长路径。

  对于线下商业体而言,一个优质的市集则是名副其实的“流量引擎”。不同的品牌、主理人、创意表达都可以为实体商业乃至展馆带来不一样的融合碰撞,可以有效地将线上注意力转化为线下消费力,为商业体注入了新鲜活力。

  然而,挑战也随之浮现。当市集遍地开花,“网红小吃”“手作饰品”等同质化内容也会让消费者感到审美疲劳。部分市集门票价格攀升,但内容质量却参差不齐。如何持续创新,避免“昙花一现”,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考题。

  从风潮到未来的“风景”

  市集经济这股风能刮多久,取决于它能否持续提供真诚的创意和温暖的烟火气,能否与城市文化肌理深度融合。

  “市集经济不会消失。”张泽馨展望道,“未来的市集经济会从一种现象,转变为成熟的商业生态,它需要有更鲜明的主题、更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和更沉浸式的体验。”

  这或许就是市集经济的魅力所在,它可以代表城市的文化个性,也可以展现本地的创意活力,在商业之外,更是重新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夜幕低垂,市集的热闹仍在继续。年轻人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着那些带有温度的手作、带有故事的商品,也寻找着城市生活中的文化认同和社群归属。(记者 元茹 文图)



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