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光辉百年路 匠心铸未来

2025/09/30 11:05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2.6万

  今年是河南省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一个世纪以来,在工会组织的团结动员下,中原大地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劳模工匠,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忘我的劳动热情,投身于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用辛勤汗水、非凡智慧和无私奉献,标注了时代前行的精神刻度。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几名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获得者身上,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书写劳动风采,创造时代荣光。

  刘九学:从九岁童工到河南首位全国劳模

刘九学在井下作业。

  在焦作西大井1919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百年焦煤英模馆中,有一尊铜黄色的半身塑像默然伫立,塑像主人公是从焦作煤矿一线工人中走出来的河南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刘九学。

  1914年,年仅9岁的刘九学迫于生计,跟着义兄到列强经营的李封煤矿井下干苦力。日军占领焦作后,刘九学毅然参加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1942年,刘九学再次到煤矿工作,微薄的收入仅够糊口。1948年全市解放,焦作煤矿回到了人民手中,刘九学重燃希望:“是共产党给了俺第二次生命,俺要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工作中,全心全意多挖煤,报答党的恩情!”这句朴素而炽热的誓言,成为他此后奋斗的不竭动力。

  刘九学先后担任采煤组组长、刘九学采煤队队长。从被剥削的矿工到煤矿生产的组织者,身份转变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不畏艰险,作为队长,他总是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发现险情和事故苗头第一个冲在前面。在传统采煤方式基础上,他带领队员积极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先后革新15项技术,提出并被采纳29条合理化建议。在他的带领下,采煤队创造了连续12年安全生产管理的新纪录,打破了煤矿“不死人不出煤”的旧观念,焦作市煤炭产量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0年,刘九学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他还曾应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刘九学采煤队的先进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全国煤炭系统开展了“刘九学安全生产活动”。

  1964年9月,刘九学因病逝世,终年59岁。从9岁下井的童工到全国劳动模范,刘九学如煤炭一样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半个多世纪过去,刘九学的劳模精神仍熠熠生辉,鼓舞着一代代产业工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史来贺:乡村致富路上的一面旗帜

史来贺被誉为“永不褪色的旗帜”。

  “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是草房,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曾是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刘庄已蝶变为全国第一批实现小康的村庄。这场跨越30多年的脱贫奇迹,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曾4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

  曾经的刘庄村是一片滩涂地,绝大多数农户的生活十分贫困。1952年10月,22岁的史来贺被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拍着胸脯保证:“刘庄富不起来,我就是笨蛋;刘庄还有人吃穿困难,自己却丰衣足食,我就是混蛋;看着群众衣食住行上的难题解决不了,我就是软蛋;让刘庄几百户人家全富起来,就是我毕生的心愿!”

  在史来贺的带领下,刘庄村起岗填沟、拉沙压碱,把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荒地改造成4块大方田;还大力种植棉花,成为全国著名的“种棉明星村”,他们培育的“刘庄1号”等新品种,先后在河南、河北、山东等6省推广。经过十多年努力,刘庄棉花亩产达到100公斤,粮食亩产也达500公斤左右。

  温饱问题解决了,史来贺还想让群众过得更好。他带领大家办起畜牧场、机械厂、食品厂等村办企业,并规划建设刘庄新村。1985年,村里决定建一座生产肌苷的药厂,面对质疑,史来贺立下“军令状”:厂子盈利,工厂及收入归集体;如果赔了,损失全由他来承担。工厂顺利投产后,村民得到了丰厚回报,第一年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刘庄也成为全国最早一批实现小康的村庄。

  从盐碱荒滩到小康典范,史来贺用50年的奋斗回答了“乡村如何致富”的时代命题。大地无言,丰碑不朽。史来贺的名字,将被乡亲们铭记;史来贺的故事,还会被乡亲们传颂;史来贺的精神,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依然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高高飘扬。

  和笑天:污水厂里走出来的大国工匠

和笑天正在操作污水处理设备。

  2011年,郑州大学硕士毕业的和笑天,怀揣着环境保护初心,入职郑州市马头岗污水处理厂,成为一名普通的水区车间运转工人。

  马头岗污水处理厂承担着郑州市区东北部209平方公里的污水收集处理任务。城市各类污水汇集于此,发酵后酸臭难忍。恶劣的工作条件,微薄的工资收入,非但没击退和笑天,反而激发了他不服输的性格。

  调岗为调度员后,和笑天一边潜心钻研设计资料与图纸,一边跟着老师傅学习,在工友维修设备时主动打下手。短短一年,他便熟练掌握工作要点,成长为调度中心骨干。参加工作十多年来,和笑天几乎每天都是凌晨才休息,睡前必查看实时水质指标。每当出现异常情况,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坚持记录工作笔记,至今已写下70万字工作笔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技术档案,为之后的新员工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正是靠着点滴积累的恒心和毅力,和笑天在2014年首届“排水杯”全国城镇排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一举夺魁,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凭借着一股钻劲儿和韧劲儿,他带领“和笑天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自学编程、反复调试,自主研发了“中原环保精确曝气系统”。这项技术填补了河南省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空白,还在省内外9家污水处理厂成功推广,打响了中原环保创新成果迈向市场化的第一枪。截至目前,他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已开展“五小”等技术创新数百项,斩获15项国家发明专利、83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成功破解多项污水处理疑难杂症。

  今年4月,和笑天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近日,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他入选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14年,和笑天完成了从一名硕士生到污水厂调度员,再到大国工匠的成长蝶变。未来,他会继续以工匠精神为笔,书写更加美丽的生态答卷。

  代义飞:用微米玻纤编织“中国经纬”

代义飞在实验室中潜心钻研。

  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电子布事业部生产技术总监代义飞手持巡检记录表,目光如炬,仔细检查着织布机的运行参数。他面前流转的电子布,是用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纱织造而成的精密基材,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新一代通信基站、航空航天、消费类终端等产品,是当之无愧的“工业黄金材料”。

  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电子级玻纤作为战略性新材料,其性能与产能直接影响着国家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然而在过去,我国高端电子玻纤材料难与国外产品媲美。代义飞带领团队对生产线的各个工艺制程段逐一进行研究,耗时2年,最终开发出一种高强高抗冲玻璃纤维布,填补了国内空白,让中国在高性能玻纤布领域拥有了话语权。为了满足中高端客户需求,代义飞从设备改造和工艺创新双向发力,自主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开纤工艺配合高开纤设备,并制定了专用的工艺条件参数,使玻纤布的性能实现质的飞跃。

  在创新的征程上,代义飞从未停下脚步。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需求,他带领研发团队专门成立攻关小组,攻关更高端玻纤布的织造工艺;为了适应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轻薄的需求,不断推动1067、106、1037等超薄电子级玻璃纤维布向更高品质进发;面对AI产业带来的低介电玻纤布需求,他直接参与到相关研发课题当中,在突破低介电玻纤布生产技术壁垒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深耕玻纤材料20余年来,他带领研发团队已拿下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技术成果6项成果。“安阳市十大工匠”“中原大工匠”“2025年省五一劳动奖”等荣誉接踵而至。

  中国电子级玻纤产业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这是无数像代义飞这样的材料人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成果。代义飞和他的团队将继续以微米玻纤为经纬,织就产业升级的壮阔图景,书写制造强国的时代答卷。(豫工宣 本栏图片由河南省总工会提供)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