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构建“12345”柔性执法体系 让法治有力度民生有温度
2025/09/30 10:35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2.9万
焦作市司法局在第二届中原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论坛上做主旨报告。
焦作市司法局工作人员深入小微企业座谈,了解柔性执法在企业的落实情况。
6月23日,召开焦作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进会,各县(市、区)和市直各行政执法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焦作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在提取检测水样。本栏图片均由焦作市司法局提供
“本以为少不了一顿罚,没想到执法人员不仅没开罚单,还帮我们梳理了设备维护的注意事项,省下的罚款,全投进了污水处理工艺升级,现在处理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不少,真是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近日,焦作市某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拿着《不予处罚决定书》,对着焦作市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连连道谢。
这温暖的一幕,既是焦作市柔性执法的生动缩影,更成为当地法治政府建设的鲜活注脚。9月25日,“规划引领时代的法治政府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原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论坛在焦作市召开,焦作市司法局局长孙小献以《柔性执法助推高效能治理的逻辑、实践及路径探析》为题作报告,将该市柔性执法的探索经验推向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自全面推进柔性执法以来,焦作市以《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为指引,围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创新打造“12345”柔性执法体系,不断提升执法质效,不仅连续3年在全面依法治省考核中获评优秀,2024年更斩获全省第二的佳绩,让曾经“冷冰冰”的执法,变成了“暖人心”的服务。
破题:从“罚字当头”到“服务为先”,执法逻辑换了新赛道
“以前总听说‘案子结了,企业垮了’,其实不是执法人员不想做好,而是老办法跟不上新需求。”焦作市司法局副局长仝长林回忆过去的执法场景,仍有感慨。过去,刚性执法手段单一,遇到问题常以“处罚”收尾,不仅容易引发群众和企业的抵触情绪,还可能让小问题变成大矛盾。
为啥要改?从理论上看,现在的治理讲究“多元共治”,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管理者”,而是要和企业、群众一起“想办法”;从实际需求来说,企业经营不易,要是因为一点轻微违法就“一罚了之”,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容易拉远和群众的距离。
2024年5月,焦作市委书记李亦博专门批示,要求市司法局拿出推动柔性执法的具体办法;7月,该市1800多名执法人员齐聚动员会,一场覆盖行政、司法两大领域的执法“变革”,就此拉开序幕,而这场变革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成果,正是孙小献在此次中原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论坛上分享的核心内容。
实践:“12345”体系落地,执法有了“说明书”
“1个目标、2大领域、3项制度、4张清单、5项机制”,这套“12345”柔性执法工作体系,就像一本清晰的“说明书”,让执法人员知道该“怎么干”,也让企业群众明白“有保障”,更成为孙小献报告中展现焦作执法创新的关键框架。
一个目标把准方向——“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说通俗点,就是执法不仅要合规,更要让老百姓点头认可。
两大领域全面覆盖——行政、司法部门同步推进,避免“你管你的,我管我的”,让柔性执法不打折扣。
三项制度从源头“防风险”,让企业少走弯路。按照行政相对人法律风险防控制度,执法人员主动帮企业梳理生产中可能违法的“坑”,去年帮200多家企业排查了隐患;市场监管部门实行行政指导融入行政执法全过程制度,帮助指导新开的餐饮店装修,一次通过了许可审核,老板们纷纷表示“省了来回跑的功夫”;行政调解告知引导制度,去年帮助化解了1800多起纠纷,成功率高达92%,不少矛盾刚冒头就被“化解”。
四张清单划清“边界”,让执法有“弹性”。焦作市专门编了本《行政执法“四张清单”汇编》,265项不予处罚、385项从轻处罚、76项减轻处罚、38项不予行政强制,涵盖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19个领域。“清单一摆,啥情况能免罚、啥情况要轻罚,一目了然。”该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说,去年他们依据清单,对36起轻微违法不予处罚,通过批评教育、签承诺书,照样达到了规范效果。
五项机制保驾护航,防止柔性执法“走样”。“七严”措施提醒卡装在执法证里,严禁随意顶格处罚;证照到期前,电话、短信、公众号会轮番提醒,去年发了8.6万条信息,没人再因为“忘了换证”耽误事;48家企业联系点、48名联络员定期提意见,去年23条建议全整改;每年还会评案卷,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及时整改存在问题;选案例,推广创新执法方式,以案警示,执法质量越来越高。
案例:一次不予处罚,换来“三方共赢”
“当时看到监测数据超标,心里咯噔一下,想着这下完了。”回忆起2023年4月的事,污水处理公司负责人仍心有余悸。当时公司废水总排口氨氮、总氮超标,按规定要罚款,但企业立马申辩:“是上游水管水质出了问题,我们发现后第一时间报告,还额外花钱调整工艺,真不是故意的。”
焦作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没急着下结论,而是立刻复核。对照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里“无主观过错不予处罚”的规定,再结合不予处罚清单中“污染治理企业应支持”的条款,经集体讨论后,决定不予处罚,转而开展重大行政指导。
从下《重大行政指导通知书》,到企业签《不予处罚承诺书》,再到执法人员出《指导意见书》,整个过程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给企业留了发展空间。企业把省下的费用投进工艺升级,污水处理能力上去了,环境好了、企业活了、群众满意了,实现了“三方共赢”。这个典型案例,也被孙小献在论坛报告中重点提及,成为焦作柔性执法“法理相融”的有力证明。
这样的事在焦作还有很多。去年以来,127起轻微违法不予处罚,235起案件从轻、减轻处罚,企业和群众对执法的满意度,比前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展望:四条路径发力,让柔性执法走得更远
“柔性执法不是‘松执法’,而是在依法的前提下,用更贴心的方式解决问题。”正如孙小献在论坛报告中所强调的,下一步,焦作市会从四个方面发力,让柔性执法走得更深、更实。
统筹协调要更顺,焦作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建立“每月调度、季度通报、年度考核”机制,遇到堵点及时解决,让法治化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刚柔尺度要更准,轻微违法优先用柔性方式,但若有人故意违法、影响恶劣,照样“重拳出击”,还会发布更多典型案例,给基层执法做参考;监督把关要更严,常态化评案卷、搞专项监督,去年就整改了43个问题,以后会查得更细;科技赋能要更强,计划借助“四电”系统打造柔性执法平台,实现“证照到期提醒”“无感续证”,用大数据让执法更精准、服务更贴心。
从“一纸罚单”到“主动帮忙”,从“对着干”到“一起干”,焦作市用柔性执法,写出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温暖答卷”。而随着此次中原法治政府建设年度论坛的交流碰撞,这份焦作经验也将为更多地区提供借鉴,推动法治建设既守得住“力度”,更传递好“温度”。(张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