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抓好大保护 加快建设幸福河
2025/09/29 10:32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1.7万
9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有关工作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介绍,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动能转换,深化沿黄区域合作交流,推动内外一体联动开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保护生态治水兴水护安澜
河南持续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
“黄河干流水质已连续5年达到Ⅱ类,伊洛河(洛阳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志辉说,我省聚焦持续改善流域水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谋划好“十五五”工作四个方面,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净水入黄河”。
河南与山西、陕西、山东签订了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贯通,省内主要一级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全覆盖。
2019年以来,河南持续推进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建设。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伟介绍,我省一方面统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另一方面立足引好用好黄河水、南水北调水,加快推进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
下一步,我省将积极谋划重大水利项目,开展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重大专题研究,推动合河水利枢纽、盘石头水库扩容工程纳入国家“两重”项目清单;研究推动陆浑灌区二期、南水北调观音寺调蓄等引调水工程,进一步织密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产业体系提质升级新意浓
立足沿黄地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河南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河南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加速“焕新”,郑州、洛阳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流域内193个项目获“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新兴产业加快壮大,2024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4.8%、14%,较2020年分别提高2.4个和2.9个百分点。
“向‘新’发力、向‘绿’而行,我省将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彰显黄河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夏志胜说。
“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为代表的黄河古都群,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体验地,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窗口。”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孙彪说,通过整合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在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线路互推、节庆互动等方面开展合作,河南正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城乡一体保障民生补短板
“近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强化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服务保障,努力提升黄河流域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穆穆说。
我省统筹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沿黄地区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5%,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实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重点打造粮食、畜牧等6大产业集群和红薯、奶业等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累计创建1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同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加强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推动流域内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扩容提质,布局建设11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3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创建。加快流域内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改善354个县域医院、高中、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万里黄河,气象万千。河南将加快推动幸福黄河河南段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黄岱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