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妈妈食堂”开启!河南一地探索校园食堂运营新模式

2025/09/28 16:02 来源:郑州晚报官方微信 阅读:3.7万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创新推出

“政府主导、自主经营、

家长参与、智慧监管”的

校园食堂运营模式


一批批学生家长走进学校后厨化身“食堂守护人”,用“妈妈般的标准”守护学生餐盘,用“妈妈般的温度”温暖校园餐桌。


“妈妈食堂”招募聘用学生家长帮厨

该模式已覆盖

全区16所公办中小学

惠及学生3万余人

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

各个学校家长帮厨比例均达50%

其中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高达77%

“妈妈食堂”不仅破解了

学校餐饮管理难题

更构建起一套基于亲情纽带的

内生监督机制

成为家校共育的生动实践

      

7时20分,开封市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该校食堂却已灯火通明。今年40岁的赵新新系好围裙,熟练地将长发挽进帽子,经过体温检测和消毒程序后,迅速投入新一天的首项工作——接收食材。她仔细查看刚送达的肉、蛋、奶、蔬菜和水果,并逐一确认新鲜度,这是保障孩子们用餐安全的第一道关卡。

确认食材无误后,赵新新才开始清洗蔬菜,一片一片,格外认真。“孩子们吃的菜,得多洗几遍才放心。”她边说边将洗好的菠菜放入清水池进行第二遍漂洗。半年前,她还是一位全职妈妈,丈夫经常出差,一个人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如今,她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食堂帮厨,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这份工作让我既能贴补家用,又能兼顾照看孩子,下午3点多下班,接孩子放学一点也不耽误。”赵新新笑着说,“每天和孩子们同步作息,心里特别踏实。”



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像赵新新这样的“食堂帮厨家长”已有160余人。他们中有的曾是餐馆老板、厨师,有的做过家政,更多的是专职陪读的学生父母。如今,学校食堂成了他们“家门口的就业驿站”,也让校园餐飘起了“家的味道”。

从家到校:

妈妈的味道进食堂


过去,校园食堂多采用外包模式。尽管餐饮公司运营规范,却常因“味道单一”“缺乏温度”让学生不爱吃、家长不放心,成为校园管理中的一道常见难题。2019年,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家长陪餐与食堂监督机制,为校园餐饮改革指明了方向。 

2024年,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所小学的“食堂开放日”上,一位家长参观完厨房后,感慨地说:“要是让我们来做饭,肯定更合孩子们的口味。” 

谁也没料到,这句不经意的感叹,竟成了撬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6所中小学餐饮变革的起点。“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们!”该区教育体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家长最懂孩子的口味,也最牵挂孩子的饮食安全,让他们直接参与食堂工作,不正是落实政策、解决难题的好办法?” 

经过深入调研与精心筹备,2025年2月,该区正式启动“妈妈食堂”项目,在16所公办中小学开始招募家长参与帮厨。起初,他们还担心招募遇冷,可没想到招募令一经发布,报名热度远超预期。 

在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负责学校餐饮工作的副校长赵瑄坦言:“刚开始招募家长时,我们也有顾虑,怕家长吃不了厨房的苦,更担心一些脏活累活没人愿意干。” 

但实践结果让学校惊喜不已。“让我们意外的是,家长帮厨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开展工作也都尽心尽力。”赵瑄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9月22日上午,站在粗加工区,赵新新正仔细地清洗着青菜。她的动作格外细致,每棵青菜都要经过“分拣—浸泡—冲洗—沥干”四道工序。“这菜不光我家娃吃,全校孩子都要吃,多洗一遍,心里就多一份踏实。” 

后厨另一侧,46岁的党莉琴正熟练地切菜。土豆、胡萝卜在她手中很快变成大小均匀的块状。“我之前在市区开过一家餐馆,后来因为孩子上学无法兼顾,只好闭店当了全职妈妈。”党莉琴一边切菜一边说,“现在在学校帮厨对于干过餐饮的我来说,是得心应手。关键是上班地点离家近,不耽误接送孩子、陪伴孩子,下午3点多下班,还能游刃有余地回家做好晚饭再来接孩子放学。”她补充道,“而且学校后厨有七成都是学生家长,大家在一起有共同语言,比在家里闲着充实多了。” 

在该校食堂,不仅有妈妈们忙碌的身影,也能看到爸爸们的坚守。今年39岁的宋聪聪有着10多年厨师经验,如今也在学校食堂工作。“在这里上班和我之前在饭店上班,收入差距不太大。”宋聪聪一边翻炒着大锅里的菜肴一边说,“但这里离家近、下班早,还方便我接送孩子。都是当厨师,在这里干好处多多。” 

据了解,目前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6所公办中小学,参与帮厨的家长比例达50%,其中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更是高达77%。 

“社会招聘时招到的员工年龄偏大,而招聘学生家长更年轻、更富有干劲。”赵瑄指着正在忙碌的妈妈们说,“现在我校餐厅22个工作人员中,有17个是学生家长。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以爱为尺:

舌尖上的双重守护


“这土豆不行,有一点发青了,退回去!” 

“羊肉必须是现切的,烩饼要冒着热气才接。” 

“水果还要尝甜度,不甜的让供应商更换。” 

在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的食材验收区,家长们对食材的挑剔程度让供应商们又爱又“怕”。这种“家长标准”,正是该区校园餐饮改革的核心精神之一。 



每天7时,送菜车准时到达学校后门进行检验。这时,值班的家长们做好接菜准备。他们仔细检查每一样食材:蔬菜要看颜色、闻气味;肉类要查验检疫证明;米面油要核对生产日期和品牌。 

“我们每天接到的肉,先看颜色新鲜不新鲜,再闻气味。”赵新新说,“做羊肉烩馍的烩馍我们接餐时还冒着热气,一看都是现做的。作为家长,看到这些新鲜的食材,我们很放心。” 

而在另一边,一套名为“阳光餐饮监管平台”的智慧系统正在后台无声运行,为家长们的“火眼金睛”提供了科技支撑。该区教育体育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打造的‘阳光餐饮监管平台’包含阳光采购、智能收货、智能结算三个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透明化管理。” 

在学校的监控室里,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食堂各个区域的画面:粗加工间、切配间、烹饪间、消毒间……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 

“采购的食材从仓储、物流运输到验收、入库,全程都在视频监控下完成。”这位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相关数据自动上传至智能收货系统,实现一键即查、全程可溯。” 

在“阳光采购”环节,平台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服务达标”的评标标准。供应商每两周更新报价,系统综合价格、企业评价、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筛选推荐出前三名供应商,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定。 

“我们建立了食材供应‘双询价’机制。”这位工作人员说,“区里在万邦、宏进等农贸市场和鲜风超市建立价格监测点,确保采购价格合理透明。” 

资金监管也是重要一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推行共管账户,家长通过手机银行将餐费缴至指定共管账户,资金支出由供应商、学校、区教育体育局、国有平台公司等共同核对确认后支付。 

“共管账户实行‘双U盾’支付机制,形成‘校企对账—教育体育局复审—平台公司三审’的监管闭环。”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可以实现每笔款项‘来源可溯、流向可查、责任可追’。”


学生做主:

一场美味的民主实践


9月22日12时,“铛铛铛——”的下课铃声在郑开同城示范区小学校园内回荡,各个班级开始弥漫着诱人的饭菜香。值日生们熟练地协助老师分发餐盘,孩子们在座位上等待着今天的午餐。 

“今天有土豆炖牛腩!我最喜欢了!”四年级学生小明开心地说。每天的午餐都经过精心搭配:土豆炖牛腩、酱汁肉片、素几样、枸杞麦仁粥、米饭,饭后每人还发一个脆甜多汁的库尔勒香梨。这些菜品都是经过学生票选产生的“最爱菜品”。 

陪餐家长时明明正好当天轮值。她一边用餐,一边在记录本上认真地写道:“孩子们吃得很香,我们班有个男孩吃了两碗饭,说学校的土豆炖牛腩是他吃过最棒的。”从食材验收、加工制作到餐食分发,陪餐家长全程参与监督,舌尖上的安全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食谱制定不再是食堂的“一言堂”,而成为一场学生、家长、营养专家共同参与的“美味民主”。开封市教育体育局与河南大学科创中心合作,依托科学分析,制定精准带量食谱。各校每两周更新菜单,通过平台下单,由供应商统一配送食材,从源头上确保新鲜与健康。 


“家长陪餐制”也已在各校推行开来。家长们轮流走进校园,与孩子同桌吃饭,亲身品鉴餐品,直观感知营养搭配,并将建议实时反馈学校。这项制度既增强了透明度,也成为连接家校的温馨桥梁。 

孩子们真正拥有了“说菜权”。食堂设置投票栏和意见箱,每周开展“我最喜爱的菜品”评选,并构建起“学生反馈—食堂响应—后勤督办”的闭环机制,让每一条声音都被重视、被回应。 

在河南大学附属小学金明校区,该校党支部书记夏金洁站在年级菜品投票箱前介绍:“我们在不增加餐费的前提下,全力提升品质——增加肉蛋供应,主食粗细搭配,注重营养均衡。”如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所有区属中小学的餐标已从原先的一荤一素,全面升级为两荤一素外加水果或点心。挑食的孩子变少了,剩饭剩菜大幅减少。 

此外,各校持续优化陪餐机制:每日餐前由校领导与教师试餐,严把安全第一关;建立“一日一陪餐、一月一膳食会、一学期一开放日”制度,邀请家长走进教室,亲身体验用餐全程。他们正在用行动共同守护每一个孩子“舌尖上的安全与美味”。


制度育暖:

一餐一饭见真情


15时30分,家长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们脱下工装,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有人走向校门,准备赶在晚高峰前回家做饭;有人则悠闲地留在校园里,坐在长椅上聊聊家常,等待孩子放学。这一刻,他们完成了从“食堂帮厨”到“孩子家长”的身份转换,也见证了“政府主导、自主经营、家长参与、智慧监管”模式的温暖落地。 

放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欢快地奔向家长。一个小男孩扑进母亲怀里,兴奋地说:“同学都说,你们今天做的饭菜特别好吃!”这样的场景,正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校园餐改成效的最生动体现。在政府主导下,这套模式确保了公益属性,学校自主经营提升了餐品质量,家长参与构建了天然的信任机制,而智慧监管则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透明化管理。 

“妈妈食堂”的成功实践,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智慧。政府搭建平台,学校自主运营,家长深度参与,科技赋能监管——这四个维度相互支撑,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温暖的制度体系。在这里,参与帮厨的家长们不仅是劳动者,更是制度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不仅是自家孩子的父母,更是全校孩子饮食安全的“守护者”。 

夕阳柔和地洒在校园里,将家长和孩子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这温馨的画面,正是多元共治理念下结出的民生果实。从政府顶层设计到学校自主经营,从家长参与到智慧监管,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制度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家长们用最日常的一餐一饭,诠释着这个时代最扎实的民生答卷——因为爱,就是最好的调味料;而好的制度,能让这份爱传递得更远、更久。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