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非遗+技能”魅力大 非遗烙画课引众人体验

2025/09/23 15:16 来源:大河报 阅读:2.5万

众多市民在技能培训小课堂上体验非遗烙画


  9月20日的郑州,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竞赛气息扑面而来。赛场内,来自全国各领域的选手们在赛项中比拼技艺,紧挨赛项设置的各种技能培训小课堂则被市民追捧,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商品展示技术项目(世赛选拔)赛场旁的非遗烙画体验区,电烙铁与木板接触时“滋滋”的细微声响,成了这片热闹声里最特别的“技能序曲”。

  现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众人忙体验

  刚走近体验区,只见长条桌前早已座无虚席:小朋友端坐在桌旁,小手紧紧攥着电烙铁,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年轻讲师手中游走的烙铁头;年轻情侣结伴而坐,女生握着烙铁小心翼翼地在木板上画着,男生则在一旁举着手机录像;几位老人围在成品展示区,面对一组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烙画巨作,他们被其精湛工艺深深震撼,指着画板轻声探讨着技艺的细节与神韵:“你看这纹路,跟咱老辈人用炭火烙的一模一样,现在用电烙铁更方便,却还保留着那股子传统味儿!”

  桌案上,一块块打磨得光滑细腻的木板整齐排列,电烙铁则像等待上阵的“画笔”。已经完成的烙画作品则成了“展品”:有传统的梅兰竹菊,烙铁烫出的深浅纹路让花瓣仿佛带着晨露的层次感;也有融入现代元素又不失写实细节的金鱼,圆滚滚的肚皮用浅焦色晕染,萌得不少小朋友指着嚷嚷“我也要画这个”。

  体验区里,王女士刚完成一幅铃兰烙画,她举着作品说:“原来烙画这么考验功夫,刚才温度没控制好,花瓣边缘有点焦黑,有点‘翻车’了,但亲手做出来特别有成就感!这种把非遗融入技能大赛的形式特别好,各种技能体验和精彩比赛一样让人着迷。”

  技能培训小课堂让更多人走近传统文化

  使传统技艺成为现代设计的“营养源泉”

  “拿烙铁时要像握毛笔一样,手腕放松,但下笔时笔尖要肯定。烙画落笔具有不可修复性,一定要先试温,再触碰木板!”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专业艺委会副主任、郑州技师学院艺术设计系非遗烙画工作室指导老师陈景炜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谈及烙画技艺的重点与难点,陈景炜老师说道:“烙画古称‘火笔画’,核心在于‘以火为墨、以木为纸’。技巧上首要的是温度把控。不同材质的木板,以及不同线条效果,都需要精准调节电烙铁的温度,范围从200℃到500℃不等。这完全依靠手上的经验来判断,就像画家控制毛笔的墨量一样。”

  他进一步解释道:“其次是运笔的力度与速度。轻了,无法形成清晰纹路;重了,容易破坏木板纤维;太快线条会飘,太慢则容易积热。高手要做到‘稳、准、匀’。”

  “最后是传统审美与现代创意的融合。”陈景炜补充道,“传统烙画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如今我们更注重以现代审美重新架构画面。比如,将传统文化基因、民族艺术语言和非遗元素融入现代展陈设计,使传统艺术自然地契合当代市场的需求。”

  “为何要将非遗烙画引入商品展示技术项目的课堂?”面对这一问题,陈景炜回答中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忱:“商品展示技术虽属于现代设计领域,但我们始终认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小课堂,让更多人走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非遗、认识烙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孩子们在现代设计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审美精髓。例如,将烙画纹样运用于商品包装或展览陈列之中,使传统技艺真正成为现代设计的‘营养源泉’,而不是被束之高阁的老古董’。”

  截至20日下午,该烙画小课堂已累计接待近120位市民参与体验,让大家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旁,非遗烙画正以这样鲜活的方式,架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技能+文化”的独特魅力。(记者 张瞧 文图)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