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复兴 古今同此会兴渡
2025/09/18 08:54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2.6万
新建的三门峡黄河文化展示中心禹王阁位于黄河公园中门广场,已成为当地新晋打卡地。 王华利 摄
会兴渡口
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黄河南岸
会兴渡口自古以来就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水上通道,是历代中原通往西安、太原的黄金水道,有众多商贾在此转运停歇。
初秋的清晨,薄雾笼罩黄河水面,会兴渡口的木质码头微微泛着潮光,渡船静静地靠在岸边。这座承载了2700年历史的古渡,见证过晋盐漕运的“万商云集”,经历过陈谢大军渡河的战火硝烟,如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会兴渡口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黄河南岸,是黄河三大古渡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水上通道。”三门峡市河兴航运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杨邦定介绍。
然而,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交通格局。1993年,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通车,这一标志性事件如同转折点,让会兴渡口传统的运输功能有所减弱,曾经繁忙的古渡口渐渐失去往日的喧嚣。
此后,会兴渡口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们在航运领域积极探索,码头设施进行了多次升级改造,每年举行水上消防安全应急演练,保障渡口的安全运营;‘豫兴一号’车客渡船的投入运营,实现了旅游轮渡、抢险救灾等多功能融合,让游客驾车乘船游览与岸上乘车游览实现无缝对接,为古渡注入现代活力。”杨邦定说。
如今,站在会兴渡口望去,黄河生态廊道将渡口沿线湿地公园、景区、万亩花海串联起来,一幅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2022年12月,黄河会兴古渡段整治提升项目竣工,景观、边坡防护、道路工程串联起生态、休闲与旅游的脉络。随后,会兴防洪工程综合提升及信息化项目让3.9公里河道装上“智能眼”,维修养护工程加固堤防,山洪沟治理项目护住沿岸群众平安。
生态向好,万物共生。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大天鹅便如约而至,会兴渡口旁的黄河湿地成了“天鹅乐园”,引得游客与摄影爱好者争相记录这份灵动。古渡的文化根脉也在新生,全长6.2公里的湖滨区黄河生态廊道会兴渡口至青年林段,将绿色健康与历史知识融于一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中,会兴渡口至王官湿地的绿道提升工程实现“退塘还湿”,曾经干涸的池塘成为“黄河文化苑”。
“守好‘黄河之肾’,更要让‘生态之脉’活起来。”湖滨区黄河河务局局长范钦胜说,下一步将推进“数字黄河”建设,打造“古渡文化+生态旅游”IP,让会兴渡口成为展示黄河治理成效的“窗口”。
从“盐运码头”到“生态渡口”,会兴渡口正以“生态+文化”的全新姿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记者 王小萍 本报通讯员 爨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