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发展高铁物流 助力交通强省建设

2025/09/12 10:57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1.2万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作出奋力建设交通强省的重要部署。高铁物流作为高效快捷的交通物流方式,具备覆盖广、运量大、速度快、时点准等优势,已成为全国争相探索的新型交通物流模式,应成为河南交通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抓手。

  发展高铁物流对交通强省建设具有支撑作用

  加快发展高铁物流,能够从拓展高效能物流设施网络、提高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强化经济与低碳效应等方面,为交通强省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能够拓展高效能物流设施网络。河南虽然已建立庞大的综合交通物流网络,但在高效能、远距离(500—2000公里)交通物流发展方面还有待拓展。河南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络设施,区位优、标准高、时速快、纵深广,为发展高效能、远距离的高铁物流提供了关键设施支撑。同时,依托“米”字形高铁物流网的关键节点高铁郑州航空港站,以及安阳、洛阳、南阳、信阳、商丘等高铁物流二级节点,积极推进高铁物流基地建设,打造高铁物流基地网络,能够进一步夯实交通强省建设的硬件底盘。

  能够提高综合物流枢纽能级。河南坐拥居中的经济地理区位、平坦的地形地貌等先天优势,决定了“米”字形高铁物流网在全国的枢纽地位。服务纵深上,“米”字形高铁网在全国极具经济腹地纵深优势与物流集疏功能优势,发展高铁物流有助于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建设标准上,“米”字形高铁网建设标准高,均为干线铁路,设计时速高、不共线,直接联通省会城市。核心枢纽设施上,高铁郑州航空港站作为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的枢纽节点,是全国唯一距离机场最近、建设规模最大、配备高铁物流中心的客货两用高铁站,货物集疏功能强大,且通过“空高”联运,能够进一步提高河南对全球货物的枢纽集疏功能。

  能够强化经济效应与降碳效应。高铁物流在500—2000公里范围内,时效是公路物流的3倍,综合成本仅为航空物流的1/2。大力发展高铁物流,并通过实施“高铁物流+”多式联运行动,优化货运结构,构筑以高铁、航空、班列、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区际高效货运服务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同时,高铁物流单位碳排放量约为公路运输的1/3和航空运输的1/5。加速推动“公转铁”、发展高铁物流,能够整体提高交通强省建设的低碳效应。其实,在实施碳税与碳交易的政策条件下,高铁物流的降碳效应也可以转化为稳定的经济效应。

  发展高铁物流亟须破解三大瓶颈制约

  当前,由于存在系统性制约因素,河南发展高铁物流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繁荣发展的行业态势,对交通强省建设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亟须改善软硬件条件。目前,高铁系统是一整套完备的客运服务系统,发展高铁物流需要从硬件基础设施到组织运营管理模式,对现有客运服务体系进行“适货化”改造,但这种系统性改造进展较慢。硬件方面,目前河南正在积极推进高铁物流基地建设,但对于货运装备、枢纽站场、多式联运链接等环节的“适货化”改造尚未全面启动,需要强化配备或升级改造力度。软件方面,正在探索建立“高铁+”多式联运实现模式,但在建立“适货化”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方面行动较为迟缓。

  亟须培育发展高铁物流偏好型产业。发展高铁物流,首先需要保障高铁物流货运市场运输需求充足,做到“有货可运”。高铁物流主要面向快递急件、生鲜冷链、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货物,以及对时间相对敏感的货物。当前,河南发展高铁物流面临本地高附加值货源不足的难题。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制造业发达地区以及生鲜农产品丰富的省份相比,河南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及零部件、生鲜农产品等货物规模较小,短期内对高铁物流支撑不强。因此,亟须大规模引进和培育先进制造业、高效农业等高铁物流偏好型产业。

  亟须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发展高铁物流,还要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对于相关主体而言,发展高铁物流需要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只有做到“有钱可赚”,才能激发市场活力。高铁单位物流费用高于公路低于航空,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由于目前发展高铁物流软硬件条件尚不完善、货源也未形成规模化支撑,加之运价率高铁货运低于高铁客运,降低了高铁运输企业货运积极性,也制约了高铁物流偏好型产业集聚发展。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铁物流成本,激活高铁物流市场,扩大市场规模。

  多措并举发展高铁物流

  应多措并举,加大发展力度,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打造全国高铁物流发展高地,有效支撑交通强省建设。

  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思维,将发展高铁物流置于交通强省建设的大格局中,进行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对发展高铁物流的潜在优势、瓶颈制约、未来前景、引领效应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发展高铁物流的成功经验,尽快研究制定推进高铁物流发展实施方案,围绕发展高铁物流的主要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关键举措、推进步骤、支持政策等进行总体部署,并争取将其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家、河南省“十五五”规划。

  系统改善软硬件条件。在郑州航空港区,围绕高铁郑州航空港站,高标准建设高铁物流基地。搭建物流枢纽链接线,建设“空高”“班高”货物联运枢纽。依托安阳、洛阳、南阳、信阳、商丘等高铁枢纽二级节点,建设高铁物流园区。对“高铁+”多式联运的接口、站场、装备等进行“适货化”改造,打造多式联运的硬件基础。强化与国家相关部委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的沟通对接,制定统一的运营标准,全面推进高铁物流标准化。加密并升级高铁物流示范线货运模式,从“客车带货”向“客货混编”“专列货运”转变。

  争取设立郑州国家高铁物流发展实验区。由省政府牵头,强化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设立郑州国家高铁物流发展实验区,在高铁物流体系集疏运建设、集装化设施设备研发、“高铁+”多式联运标准制定、高速全货运动车组运营体制机制改革、高铁物流领域碳税征收与交易、多向开行高铁物流示范线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为河南打造全国高铁物流发展高地助力赋能,也为推动全国高铁物流发展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

  做大做强高铁物流关联产业。依据高铁物流发展的经济技术要求,结合河南实际,编制高铁关联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引导高铁物流依托型与偏好型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为发展高铁物流提供稳定的本地货源支撑。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材料、高端零部件、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因地制宜扩大郑州石榴、洛阳牡丹、开封西瓜、焦作怀药、三门峡苹果、南阳香菇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带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

  强化政策引导。在现有政策层面,需要就发展高铁物流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强化政策衔接和协同,提高政策综合集成效益。在国家政策层面,需要在拓展高铁货运试点线路、推动高铁货运动车组投运、数字化平台建设、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国家综合运输服务“一单制、一箱制”交通强国专项试点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省级政策层面,需要结合发展高铁物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专项配套政策,在资金、用地、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盛见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