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2025/09/12 10:51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2.7万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倡议,而且是与公路、自来水、电网和数字网络同等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中共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营造包括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在内的“五个环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是涵盖制度规则、数据基础、奖惩机制、监管模式与市场活力的系统工程。
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的丰富内涵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5年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指导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根据《意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可视为由主体全覆盖的信用体系、坚实的数据基础、有效的奖惩机制、创新的监管治理范式以及市场化社会化驱动等共同构成的,有机联动、相互支撑的生态。
以主体全覆盖为基础: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营造诚实守信信用环境的首要任务。《意见》将深化政务信用建设置于首位,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领域信守承诺、履行合约,以政府诚信施政引领和带动全社会信用水平提升。在商务诚信领域,强化经营主体信用管理,引导经营主体完善合规经营制度、管控信用风险,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在社会诚信领域,强调加强社会组织和自然人信用建设,加快推进法律、金融、会计、医疗、教育等领域从业人员和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人员等重点职业人群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在司法公信领域,通过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建立执法人员信用记录等措施,全面强化司法执法体系的公信力。
以数据基础为支撑:疏通社会信用体系的“血脉经络”。全面、准确、及时的信用信息,以及信息的记录、归集、共享、公示、流通与安全保护,是营造诚实守信信用环境的关键支撑。《意见》强调夯实社会信用体系的数据基础,包括全面完整准确的信息记录;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强化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的功能;建立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公示制度,按照公益性原则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流通;加强信用信息安全保护。
以奖惩机制为杠杆:凸显社会信用体系的“价值导向”。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是营造诚实守信信用环境的关键运行机制。在守信激励方面,《意见》要求构建全方位的信用激励政策环境,为守信主体在公共服务中提供便利或优惠。在失信惩戒方面,针对部分领域存在的惩戒措施泛化、过当等问题,要求失信惩戒必须于法有据,对失信惩戒措施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实行清单化统一管理。同时,还提出构建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的信用修复制度,为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提供通道。
以新型监管为核心:创新社会信用体系的“治理范式”。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和治理机制,是营造诚实守信信用环境的应有之义。这种机制除以信用评价为基础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外,还包括在行政审批、证明事项、信用修复等领域推行信用承诺制,推动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商引资、资质审核等公共管理领域充分使用信用报告,加强履约信用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法律法规制度。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还必须依靠市场与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近年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共建的多元模式转变。
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价值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开放和共享等关键特征的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是起关键支撑作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是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创新,并非闭门造车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跨组织跨领域的知识、技术和资源高效整合的复杂系统工程。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正是上述“共创共赢”机制高效运行的润滑剂,是“化学反应式”协同创新的催化剂。一是可以降低合作的“信任门槛”。前沿技术研发不仅需要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而且需要来自应用场景的市场反馈。在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中,企业可以更开放地共享数据、开放实验室、交流技术诀窍,大大缩短从接触到实质性合作的周期。二是有利于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有利于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公共服务部门连接成紧密的“创新生态圈”,形成基于信用的高效协同,使得知识、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得以跨越组织边界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有利于筑牢创新“护城河”。当诚实守信成为社会基本准则,对创新成果的尊重便会内化为企业经营自觉。通过持续“奖优罚劣”,向全社会传递守信者得到奖励尊重而侵权者被市场抛弃的明确信号,将从根本上降低侵权行为发生率,为创新者提供一个无需时刻担忧成果被窃取、可以安心投入研发的社会环境。
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引擎。在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全球经济格局中,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也是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引擎。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通过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为国际经贸合作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软环境”,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是吸引外资的“金字招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意味着政府承诺兑现、合同严格履行以及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从而能增强外国投资者的安全感和信心,吸引更多技术含量高的长期资本流入,并伴随高水平人才流入。
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有利于推动共享发展。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有利于降低市场主体在交易前的信息搜寻成本、交易中的谈判签约成本以及交易后的监督执行成本,有助于稳定经营主体发展预期,增强企业家长期投资信心。通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归集整合企业在纳税、社保、水电煤、行政处罚等多维度公共信用信息,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报表之外的有效风险评估依据,使其敢于向守信的中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将“信用”转化为“信贷”,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守信经营的中小微企业。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也有利于防范产业链供应链上某个环节失信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保护中小微企业利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立足特点、聚焦关键,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近年来,河南致力于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面向“十五五”时期,河南应基于国家政策导向,立足自身特点,聚焦关键环节,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以“法治化”为保障:筑牢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堤坝”。法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2020年5月1日施行的《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为河南信用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走在了全国前列。应考虑以《意见》为指引,持续深化《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的贯彻实施,明确政府与市场的权责边界,细化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标准,确保所有奖惩措施于法有据、不越边界。同时,建立健全省级信用相关政策评估审查机制,确保政策出台符合法治化、规范化要求,从源头上防止信用措施的泛化和滥用。
以政务诚信为基石:抓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唯有政府带头依法行政、守信践诺,严格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采购等活动中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与政策承诺,杜绝“新官不理旧账”等失信行为,在全社会树立契约精神标杆,才能为市场提供最宝贵的确定性。另外,通过加强对公职人员的诚信教育、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等,提升政府公信力与政策执行力。以上述确定性、政府公信力、政策执行力为基础的规制明确、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显著提升河南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河南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向“一体化”求实效:深化数据整合打造“信用大脑”。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印发相关文件,要求加快推动地方平台整合,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功能。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河南省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工作方案》,依托省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整合功能相近的省级融资服务平台统一为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旨在进一步提升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可考虑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打破部门间、地区间的数据壁垒,将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打造成数据标准统一、信息实时共享、服务高效协同的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体系,积极融入国家信用信息共享的“总枢纽”,打造服务全省的“信用大脑”。
向“智慧化”发力:创新应用场景释放便民惠企“信用红利”。河南应在现有“信易贷”等“信易+”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应用广度和深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应用场景,让诚信价值看得见、摸得着,持续提升民众和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在现有综合信用评价的基础上,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更加深入地融合,依托数字技术,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联合建模、智能风控和精准监管,鼓励发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信用评价模型,让企业信用画像更加动态、立体和可预测,使更加精准的信用记录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如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可更多地引入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评价指标;针对外贸企业,可侧重于海关信用、合同履约记录等。另外,应以智慧化手段和技术为支撑,加快推动以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助力政府监管从“大水漫灌”式监管,转向基于信用风险评估的精准监管,在提升监管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守法诚信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以“市场化”拓空间:培育服务生态激活信用经济“市场引擎”。来自市场的力量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根本动力。河南应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的信用服务机构,支持这些机构利用公共信用信息,结合自身采集的市场信息,开发更多样化、更高附加值的信用产品和服务,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富有活力的信用服务市场生态,加快形成信用服务产业集群和区域性信用服务产业高地,为信用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的证明工作,不仅直接为企业减负,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更是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的有效手段。(徐振宇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