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居家康复训练 注意五个关键点
2025/09/10 14:33 来源:大河健康报 阅读:1.8万
偏瘫,俗称半身不遂,多由脑卒中等疾病引发,不仅严重限制患者行动能力,更会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居家康复训练作为患者延续性治疗的核心环节,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属的悉心支持与科学引导下,患者的康复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介绍5个关键点,为家属提供实用且专业的居家康复指导。
制订合理的
康复目标和计划
康复计划的制订应紧密围绕患者的日常生活展开,涵盖穿衣、进食、洗漱等基础技能训练。以穿衣训练为例,初期可从练习单手穿脱宽松衣物开始,家属可将衣物按照穿戴顺序叠放,方便患者抓取;进食训练则可选用特制防滑餐具,鼓励患者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完成用餐动作,逐步提升其独立生活能力。
初期康复阶段,患者肢体功能较弱,可设定“每日分3次尝试站立,每次累计达到5分钟”的目标,通过训练逐步延长站立时间,增强患者腿部肌肉力量与平衡感。随着患者康复进展,可将目标进阶为“独立完成短距离行走”。
选择合适的
康复技术和工具
依据患者偏瘫程度与恢复阶段,合理选择康复技术至关重要。在卧床期间,家属可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轻柔地活动患者的肩、肘、腕、髋、膝等关节,每个关节重复运动5~10次,每天进行2~3组,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当患者肢体出现微弱主动运动时,可开展助力运动,如在家属辅助下进行抬腿、抬手练习;随着患者肌力增强,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手臂拉伸练习等。
强化家庭环境的
安全性和便利性
安全的家庭环境是患者居家康复的基础。要全面排查家中危险因素,移除地毯、电线等易绊倒物品,在浴室、卫生间等湿滑区域铺设防滑垫,并安装牢固的扶手,方便患者抓扶;在楼梯两侧加装护栏,降低患者上下楼梯时的跌倒风险。
同时,合理调整家具布局,将患者常用物品,如水杯、药品、遥控器等放置在伸手可及的位置,避免患者因过度伸展身体导致摔倒;调整床的高度,使其与轮椅高度相近,便于患者转移,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体力消耗,保障其行动安全。
注重患者的
心理支持和激励
偏瘫患者常因身体功能受损而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丧失康复信心。家属需耐心倾听患者心声,用温暖言语鼓励患者,如肯定其“今天多站1分钟”的微小进步,给予情感支持。
同时,可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康复积极性。当患者完成穿衣等康复目标时,用书籍、美食等小礼物或家庭聚会的形式给予奖励,让患者在他人见证中收获成就感,提升康复动力。
定期评估和调整
康复计划
家属需与专业治疗师保持密切沟通,每1~2周向治疗师反馈患者康复情况,包括训练完成度、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等。治疗师会根据反馈,结合患者实际康复进展,对训练强度、方式进行调整。例如,若患者在行走训练中表现良好,可增加斜坡行走等难度更高的训练项目;若患者出现训练疲劳或疼痛,可及时调整训练时长和强度。
家属应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记录册,记录患者每日的训练内容、完成情况以及身体状态变化,如“今日站立训练累计8分钟,较昨日增加3分钟,但出现轻微腿部酸痛”。这些记录能为治疗师提供直观的康复数据,帮助其更精准地制订后续康复方案。
在偏瘫患者居家康复中,家属是关键力量。通过科学制订康复目标、适配康复技术、优化居家环境、给予心理支持并定期评估调整方案,能助力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重拾信心,提升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生活。(邹平市中心医院 王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