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走自己的路 瞅瞅咱村的“李福贵们”
2025/09/10 11:59 来源:大河报 阅读:2.2万
1
2
3
“打豆腐的来喽!”李福贵的一声吆喝,划破了乡村的宁静,更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场“模仿李富贵”的热潮。走村卖货,正成为越来越多返乡青年们做自媒体的热门赛道。
00后洛阳小伙王泽昌(化名),一个多月走过十几个村庄,送亲手炸的油条和糖糕给腿脚不便的老人;95后山西姑娘李宝娜(化名)从北京裸辞返乡,进软糯吃食低价卖给深山留守老人……
李福贵像一束光,照亮了一条“数字返乡”的路,但随着追随者不断涌入,这条路径逐渐拥挤,对应的挑战也随之变得复杂。那么,这些扎根乡土,自由生长的种子,又会开出怎样的花?
00后洛阳小伙走村卖糖糕油条
有网友托他为留守亲人带东西
王泽昌出生在洛阳偃师,曾辗转广州、郑州等地做过餐饮,也在工厂打过工。因怀念家乡慢节奏的生活,他和女友辞职返乡,两人一起运营起“模仿李福贵”风格的自媒体账号。一个多月时间,王泽昌的账号粉丝涨至3000多人,日均增粉100多人,视频内容多是记录自己走村卖货的日常。
凌晨3点,王泽昌就起床揉面,制作糖糕、油条,赶在晨炊之前,骑着三轮车沿着山路,驶入人烟稀少的村庄。“这些村子里大多住的是留守老人,他们腿脚不好,很少外出,见到我来特别热情。”王泽昌说,他走村卖货时遇到了很多淳朴善良的老人,有人请他去家里喝热水,有人拉着他的手想留他去家里吃饭(如图1)。
“后台经常有人私信我,说在我的视频里看到了自己的亲人,托我捎点东西带过去。”王泽昌说,他已陆续帮十几位网友带食品和日用品给老人。老人得知是自家孩子买的东西,往往激动得眼泛泪花,还握着他的手一再问:“我孩子把钱给你了吗?没给的话我把钱给你。”
王泽昌说,时代或许会慢慢遗忘这些留守老人,但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记下他们的样子。
95后山西姑娘从北京裸辞返乡:
每个地方都需要李福贵
李宝娜对故乡的挂念一直都在。今年她从北京裸辞回到山西老家,想利用自己作过剪辑师的经验帮养蜂的父亲卖蜜,后来又受李福贵视频的启发,做起了走村卖货的账号。
她每天会进一些老年人爱吃的软食,比如面包、豆奶粉,每样东西加价五毛或一块利润,低价卖给难以出村的老人(如图2)。
李宝娜的自媒体账号刚起步,粉丝两三千。评论区里,有人夸她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也有网友质疑她模仿李福贵的行为是在蹭流量。
李宝娜说,这不是模仿,是学习。“李福贵是河南人,帮助了很多河南的老人。这是好事,我们当然要学,每个地方都需要李福贵。”李宝娜说,从她走村卖货的切身经历来看,她每次进村时,那些独坐门口的老人总会露出由内而外的惊喜。他们欢迎这年轻面孔的到来,情不自禁拉着她的手唠唠家常。
停更走村卖货视频,5万粉丝博主坦言:
模仿李福贵≠成功复制
李福贵火遍全网后,众多模仿者挤入走村卖货的赛道,拥有5万粉丝的刘小倩(如图3)陷入了自我否定、焦虑和迷茫。
她是在李福贵爆火之前就进入了这条赛道,她说当时同类内容还没有“泛滥”,视频流量一直不错,几个月便收获了5万粉丝。但随着李福贵爆火,受同质化内容的挤压,刘小倩的视频流量一天不如一天。一个月前,她停更了走村卖货相关视频。
“那时候比我起号晚的,流量都比我好。我又没什么做饭天赋,学做吃食老是失败,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我前几天费劲做的绿豆冰沙,拿到街上去卖,没卖出去一杯。”刘小倩看到自己做出的膨胀失败的馒头,做好却卖不出去的绿豆冰沙,想到从五六十万跌落至两三万的视频播放量和入不敷出的工作模式,常常感到沮丧。
刘小倩知道自己和李福贵做视频的差距,她说后者的视频更有感染力,她的笑容、语调,与老人的互动都显得自然、亲切、温暖,自己拍的视频还呈现不出这样的感觉,“我会继续向她学习,模仿就是学习,再想想以后怎么创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兰兰认为,李福贵的爆火为当下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了示范,而非一个具体的标准化模板。模仿李福贵,不能停留在人设形象、生活场景、镜头语言这些“术”的层面,而更应该悟其“道”:一是学习她根植乡土的内容创作,要深挖本地特色文化符号,用真实人际互动替代剧本化表演,在服务乡邻中自然生成故事,让内容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基础;二是学习她对待流量的清醒自觉,要坚持长期主义,做好将流量转化为乡村社会资本的长期目标,避免因为急于求成、盲目变现而故意迎合短视频平台流量法则,成为算法诱导下的“数字零工”。(记者 杜倩雯 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