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高一筹!河南“算”起来了!
2025/09/09 13:04 来源:大河报 阅读:2.2万
豫信精密总经理吴天昊正在向记者介绍智能工厂
超聚变的智能工厂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算力如同无处不在的“神经网络”,悄然渗透到经济的每一个毛细血管。而河南省也高度重视算力产业发展,通过系统化顶层设计推动产业生态快速成型。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产业链,先进计算产业在豫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竞争力显著提升。
近日,为了探寻河南算力产业崛起的内在逻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实地调研超聚变、河南豫信电科这两家龙头企业的智能工厂,探寻智能化转型如何赋能先进计算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
智能工厂“点醒”算力产业“最强大脑”
推开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华中供应中心的大门,未来制造的图景扑面而来。在这里,目前已建成5条单板加6条整理机线如精密运转的“工业交响乐团”,24小时不间断奏响高效生产的乐章。60万台的服务器产能,不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智能制造实力的具象化体现。超聚变工厂自动化率已达到80%以上的高水平,SMT产线、单板功能测试及整机压测等环节已经实现无人化操作,服务器整机装配的关键工序也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河南智造”的野心,在这里清晰可见。超聚变60%以上的产能扎根河南,郑州基地的产线如行云流水,超聚变60%以上的制造能力布局在河南,可实现3分钟下线一台服务器,生产能力和生产品类在业界均属领先水平。
在华中供应中心的整机生产线上,可以看到机械臂精准挥舞,上料、组装、测试一气呵成,全程无人干预,生产效率能提升40%,冰冷的机器背后,是炙热的效率革命。
“智能制造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重塑了管理体系。”超聚变政府事务部部长韩强向记者展示了企业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效率提升:通过部署MES(制造执行系统),企业实现了三大突破:订单交付周期从10.73天缩短至6天;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5%以下;库存周转率提升30%。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化闭环:从订单接入、智能排产、物料调配到质量追溯,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
而在不远处的豫信电科智能工厂,另一场“无人化”革命正在上演。近年来,豫信电科加快应用传感识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控制等技术和智能装备,促进车间各生产环节的智能协作与联动,实现制造过程动态优化。走进SMT车间,机械的嗡鸣取代了人声——这是一座真正的“黑灯工厂”,其SMT车间通过智能物流系统与自动化设备的协同,实现了主板生产全流程无人化操作。
“智能车间不是设备的堆砌,而是相互之间的紧密配合。”豫信精密总经理吴天昊介绍,从全球领先的高精度印刷机,到三维光学检测设备,再到ERP与MOM系统的深度集成,每一步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数据流动,让机器思考。生产异常的实时预警、全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让返修率低至0.3%,生产效率提升35%——这不是魔法,而是智能工厂的真正威力。
产业链“握手” 从单兵突进到群智共舞
智慧工厂的价值不仅在于生产效率的跃升,更在于其作为产业链"智慧大脑"的核心使命。以超聚变智慧工厂为例,其自动化生产线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创造价值——数据显示,其生产效率与产品合格率双双实现质的飞跃。
而豫信电科的智能制造实践同样精彩纷呈。ERP管理系统如同“数字指挥官”,让PCB及SMT产线的每一道工序都清晰可见,资源调配变得行云流水,成本控制精准到位。豫信电科智能制造板块总经理、河南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3-5年,我们将以河南信产投为主体,统筹管理多家参控股公司,联合超聚变产能迁豫,通过产业链配套落地、本地化导入、股权投资牵引等手段,聚集一批高科研水平、技术领先的上下游企业,塑造正向‘虹吸效应’的产业引擎。”他特别强调,将力争培育2-3家产业链上市企业,实现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为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智慧工厂的崛起,正在重绘河南制造业的基因图谱。它们不仅是冰冷的生产车间,更是滚烫的创新引擎。两家链主企业拆掉技术围墙,开放生态,让本地配套企业从“代工者”蜕变为“共创者”。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计算科技树,根系深扎中原大地,枝叶舒展向数字未来。
数字生态“激活”中原算力“链式反应”
“未来产业竞争将不再是单体工厂的较量,而是产业链智能化协同效率的角逐。”超聚变政府事务部主任韩强的这一研判,揭示了河南计算产业崛起的底层逻辑。现如今,超聚变已将60%至70%的制造能力布局于河南,并相继落地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及全球备件中心,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这场持续进行的产业“聚变”,正在中原腹地释放出强大能量!
“河南先进计算产业已形成四大发展支柱。” 豫信电科智能制造板块总经理、河南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表示:
龙头企业的“磁石效应”:超聚变这个“链主”如巨型磁铁,吸引上下游企业“组团落户”;
自主可控的“金钟罩”:“昆仑”“黄河”构筑的信创体系,为产业穿上“铁布衫”;
制造基座的“钢筋铁骨”:服务器产线开足马力,日夜锻造产业“硬实力”;
政策协同的“组合拳”: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产业联盟让“单打独斗”变“集团作战”。
从服务器组装到AI算法研发,河南计算产业的“数字先锋”们正用一个个智慧数据中心,编织出一张辐射全国的“算力网络”。这些算力企业的智能工厂里,藏着河南先进计算产业链从“单点突破”到“链式升级”的成长密码。(记者 韩懿亭 赵云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