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渑池县小学教师杨富民工作室的破茧之路

2025/09/09 14:32 来源:大河报 阅读:2.7万


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杨富民


工作室老师们正围绕新课题方向展开讨论研究


认真备课中的杨富民


  在豫西三门峡,一位乡村教师用六年时间,带领一群教育追梦人,点燃了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同行,从一所村小的课堂到辐射周边学校的教研网络,三门峡市渑池县天池镇笃忠中心小学杨富民工作室,用实践诠释了“独行快,众行远”的真谛。

  破茧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9月5日,三门峡市渑池县笼罩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初凉的空气里透着新学期的清新气息。在天池镇笃忠中心小学三年级教室,杨富民正带领学生们通过游戏感受数学的魅力。黑板上的数字跳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小脸上写满专注与兴奋。

  当天课后,杨富民又召集工作室成员,在新学期伊始围绕新课题方向——“基于真实情境的‘量感’培养策略研究”展开研讨。工作室内,各类教育专著在书柜上整齐排列,墙上“沟通交流、展示合作、示范引领、共同成长”的标语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这样生动而专业的教研场景,在六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那时乡村学校教师不多,教研活动也很难开展,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校际间教学研讨活动开展次数少。”回忆起2019年之前的状况,杨富民感慨万千。

  2005年底,扎根小学数学领域的杨富民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后,他没有选择安逸“躺平”,而是自费订阅《小学教学》(数学版)等期刊,并结合日常课堂教学实际,撰写了《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思考》等教学论文。

  但在实践中他逐渐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深感:乡村教育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

  转机出现在2019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遴选一批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杨富民认真准备材料予以申报。同年9月,当收到河南省教育厅聘书的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之后,河南省乡村首席教师杨富民小学数学工作室也正式成立。

  学校对工作室的成立给予了全力支持,专门腾出一间教室,配备了桌椅、打印复印机、扫描仪,购买了一批教育专著,订阅了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还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众多老师也加入到了工作室当中。

  蝶变丨从“内挖潜力”到“外借智慧”

  “工作室到底要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杨富民小学数学工作室成立后,他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为此,他用两个月时间深入全县一些乡村学校调研,与一线教师促膝长谈。最终经过反复斟酌,工作室确立了“服务乡村教育、开展课堂研究、提升教学技艺”的主旨。“这个主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每一次活动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杨富民说。

  工作室落地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让教师们理解新课标理念。

  “课标太抽象,教材分析也不知道从何入手。”成员锁新华老师坦言当时的困惑。为此,杨富民带着大家一句一句地研读,逐字逐句地分析。为理解“数感”这个核心素养概念,团队整整讨论了一个下午,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从理论阐释到实际应用,直到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为止。

  敞开校门,借智登高。为不断拓宽教师视野,工作室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

  2025年2月26日,杨富民带着工作室成员到渑池二小听河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娟老师的示范课。李娟老师根据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把握、对课堂的灵活调控,给工作室成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更令人难忘的是2024年的两次外出学习。工作室成员相继到新乡市长垣外国语学校、三门峡市伯阳学校参加“中原名师小学数学共同体研讨活动”。“那种与名家对话、思想碰撞的经历,让我们的教育视野瞬间开阔了许多。”杨富民说。

  为了工作室高质量地发展,在渑池县教育体育局职成教股陈中勤股长和赵祥云老师的指导和牵线下,工作室聘请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的中原名师宋君担任学术顾问。

  2024年3月26日,中原名师宋君小学数学工作室走进笃忠中心小学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张艺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示范课让乡村教师们眼前一亮。她巧妙地将教学难点融入到做游戏、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理解余数的概念。课后,张艺老师还做了《阅读,让数学如此有趣》专题讲座,为乡村教师打开了数学阅读教学的新视野。

  “省城的名师来到我们乡村学校,这对老师们来说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杨富民激动地说,“这样的交流活动,就像为乡村教育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绽放丨从“一花独放”到“满园春色”

  六年来,工作室成员的成长路径清晰而踏实:

  从校内公开课展示到工作室送教活动展示,再到镇、县、市等不同级别比赛。这一路走来,每一段路程都有着难忘的故事。

  成员李丹老师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县级优质课比赛时的紧张:“声音都在颤抖。”工作室全体成员都成了她的帮手,出谋划策,帮助磨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从选题到试讲,从课件制作到教具准备,他们一遍遍地打磨每一个细节。最终,李丹获得县级优质课一等奖。

  六年来,工作室的每一次拓展都步履坚实:

  在本学科方面,工作室成员每学期都要进行校内公开课展示;开展课题研究,杨富民主持的县级课题《农村小学数学体验式生态课堂的研究》和省级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图示法的教学研究》成功结项;开展磨课研课活动,“三形面积”磨课历程、“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等8个课例应运而生;开展专题讲座,针对《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进行深入解读。

  在跨学科方面,工作室积极探索数学与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融合。在跨学校方面,先后到天池镇的石泉小学等送教,120余名老师和1100余名学生受益。工作室还与其他学科工作室联合活动,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

  六年来,工作室的努力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学校整体质量提升:笃忠中心小学数学成绩从“B”到“A”进步了30%;果园乡中心小学进步了35%;学生的数学成绩从“C”到“B”进步了25%,果园乡中心小学进步了25%。

  个人荣誉丰收:锁新华、张新霞分别被三门峡市教育局评为2021年度市级“青年教师标兵”、市级骨干教师,李丹老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5名成员被表彰为县级优秀教师。已有6名成员斩获县级优质课一等奖,张新霞老师荣获三门峡市2020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质课一等奖。

  2023年12月28日,杨富民工作室入选“河南省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示范工作室培育对象”。这是对工作室努力的最好认可。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工作室成长的故事,是一群人以生命为柴薪,在乡村教育原野上点燃的篝火。”杨富民说,“当无数这样的火种在阡陌间汇聚,燎原之势已成,它会照亮脚下这片土地通向远方的路。”(记者 闾斌 通讯员 杨仲勋 文 员冰磊 摄影)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