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成边区“红色心脏” “盖亮号”开军工造炮先河
2025/09/04 11:00 来源:大河报 阅读:3万
“盖亮号”步兵炮(复制)
冀鲁豫军区纪念馆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孙益锐 实习生 杨蒙蒙 孙荟萱 赵玉鑫 文/图
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单拐村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以及军区第一兵工厂所在地,我军军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在这里诞生。
如今,村里的古朴民居,历经八十余载的风雨沧桑,在几代人的保护下原貌尚存。漫步其间,每一砖每一瓦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当年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故事。
单拐为什么那样“红”
单拐是如何与“红色”结缘的?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党史研究员刘冰田告诉记者:“1939年,单拐开办了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1940年,单拐村村民曾成功掩护72名八路军伤员。1944年,更是单拐与‘红色’紧密相连的转折之年。这里不得不提两个关键人物——单拐村开明绅士陈笃之及其儿子陈平,后者是一名在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工作的共产党员。”
刘冰田介绍,1944年8月,清丰县获得解放;当时,冀鲁豫军区为进一步扩大战果,解放南乐县城、濮阳县城及豫北大部分地区,打通冀南与太行根据地的联系,决定将指挥部前移。得知军区寻找新驻地的消息后,陈平主动向军区保荐了自己家乡,承诺动员村民配合支持,更率先将自家数十间青砖瓦房全部腾出,供司令部办公和住宿使用。在儿子的影响下,陈笃之说服族人,将陈氏祠堂捐献作为兵工厂使用,将祖传酒作坊无偿移交冀鲁豫军区,并拿出个人积蓄购置军需物资。
1944年9月,冀鲁豫分局和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正式迁驻至清丰县单拐村。从此,这个原本平静的村庄,成了冀鲁豫边区的“红色心脏”。
邓小平在单拐
“单拐村是邓小平在河南省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村庄。”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党史研究员刘章顺向记者介绍道。
1945年3月底,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129师政治委员并主持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工作的邓小平,率领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干部20余人,一路跋涉抵达单拐村。邓小平被安排在村民陈学修家居住。此后的三个月,这处位于单拐东街路南的院落成为邓小平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的“根据地”。
当时常有农民前来反映问题,挤满了这处狭小的空间。邓小平坐在板凳上,用通俗话语开导大家:“你们是雇工和佃农,是革命的依靠力量。现在生活都很苦,共产党就是领导咱穷人翻身求解放的,减租减息就是要改善我们的生活。”
1945年6月6日,单拐村东头的空地上挤满了人,冀鲁豫边区群众工作会在这里召开。邓小平在临时搭起的台子上,就冀鲁豫前段的减租减息和民主民生运动作了总结发言,强调以发动群众为中心务必把减租减息的政策贯彻到底。
“这就是著名的‘六六讲话’。这次讲话极大地推动了边区民主民生运动的深入开展,为充实物资储备、迎接战略大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刘章顺说。
开造炮先河
“军工要加紧建设,不管多么困难也得把工厂建设起来,一切保证军工。”1945年8月,邓小平为军工建设作出了明确指示。同年9月,冀鲁豫军区在单拐村成立军事工业部,先后建立了4个兵工厂。
当时的条件有多难?没有现成的图纸,只有炸膛后损坏严重的炮身做样机;没有专业设备,几盘熔炉、几个大风箱、几把老虎钳,再加上锤子、锉刀、手摇钻,就是全部家当;钢材、煤炭更是奇缺,连热处理设备都没有。
关键时刻,有军工经验的技师盖亮站了出来,牵头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小组将损坏的大炮拆解成上百个零件,连续奋战三天四夜绘制出完整图纸。为了解决材料问题,军区派人深入敌占区收购铜铁资源,武工队则通过破袭日军交通线收集所需钢材。
1946年4月,第一门仿制炮组装完成。试射时,炮弹在数里外准确爆炸,标志着试制成功。对此,朱德总司令发来贺电,称赞“冀鲁豫开造炮先河”。鉴于盖亮的特殊贡献,军工部将这门大炮命名为“盖亮号”。
作为冀鲁豫三省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单拐每年都会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慕名前来,重温抗战岁月边区军民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革命史。
单拐的故事,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每一个铭记来路、不忘初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