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抗战老兵 聆听烽火岁月
2025/09/03 10:20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2.3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抗战将士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以血肉之躯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山河铭记,致敬老兵。抗战老兵是国家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胜利的见证者。当年的热血青年,都已鬓发染霜、步履蹒跚。今天,一起走近几位老兵的峥嵘岁月,听他们讲述那些用热血与忠诚书写的英雄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励今天的我们奋勇前行。
何胜:“听党的话,能打胜仗”
老兵何胜再次敬起军礼。
1924年7月1日,我出生于陕西高陵县(现高陵区)张卜乡何家村。1935年2月在高陵县贾村上初小,半耕半读。1936年12岁上学时,学校里教员就常给我们讲些国家大事。14岁读完小学四年,后到高陵草市街小学上了半年高小。
1937年,学校在教员领导下,组织宣传队到处讲演为前方战士募捐,排戏学习新歌曲,抗日救国的教育对我思想上很有启发。
1938年冬,在家待了三个月,侄女何淼去陕北了,我从她的书信中了解到,那是个理想的地方,有书读,思想上又起了一次波动。我的眼界更开了,懂得了中国有红军、有共产党,从那时候起就萌生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1939年年初,我拿了母亲准备的一床被子和在亲戚家借的3块银圆,到了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指挥中心马栏,经过考试,进入陕北公学上学。
在同学的帮助下,我进入了关中鲁迅师范(原鲁迅师范在延安)学习。1939年是我绚丽多彩的革命生涯的起点,这一年,我参加了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党中央发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各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也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1939年3月,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我跟随老师、同学上山开荒,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出了大片耕地。由于在家时也经常参加劳动,并不觉得开荒是一件吃苦的事,人们都夸我是“开荒小能手”。
1939年6月,一位党员同学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入党,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愿意”。随后,我填写申请表,于1939年7月1日被批准为青年党员,候补期至18岁。通过学习与劳动,我更加坚定了信仰,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939年冬,15岁的我被分到延长县二区安沟镇当教员,给农民办冬学,帮助当地老乡识字。我就按在鲁迅师范、边区中学所学,教识字、政治、宣传抗日的道理及其他知识。
1940年4月,我被分配在中央军委二局第七训练班,学习无线电抄收技术,练习抄收英文、中文长短码字,记忆英文简语、Q简语和电学知识等。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学得很刻苦,进度很快。
1940年11月,经过半年时间的业务学习,我通过考核,走上了正式的技侦工作岗位,此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
由于我在保障新四军重建工作中表现突出,朱德总司令曾为我题词嘉奖——“提高自己,进一步帮助别人”。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不管是在生活、工作中,还是在之后的军校生涯中,我都力求不断进步,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人。
之后我还参加了一系列战役。1948年,率领20多位战友日夜坚守岗位,保障了淮海战役的胜利;1950年9月,作为整个技侦系统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0年11月,任美国科二科科长,为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1952年6月,任中南技术局4处副处长……
自从离开延安,我心中常常想念。2011年,我再次踏上延安这片热土。一走进中央军委二局展览馆,思绪一下就回到了60多年前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我是吃延安小米成长的,重回延安,感到比回到出生的故乡还要亲切。宝塔山下、延水河畔、荒坡上、土窑洞里,到处都留着我亲切的回忆。
如今我在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安度晚年。看到国泰民安、生活富足,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年轻人能好好读书、踏实工作,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本报记者 曹萍 整理)
人物名片
何胜,原名何兴胜,陕西高陵人,汉族,1924年7月出生,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参加八路军。原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军职。在抗日战争中多次成功破译日寇密码,为我军赢得战机。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离休前曾在郑州工作多年,目前在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休养。
刘麦林:“号角吹起来,就要向前冲锋”
老兵刘麦林吹响军号。 闫奉时 摄
我叫刘麦林,家是修武县周庄镇刘庄村的。现在我已经101岁了,可每天早上太阳照进院子,我拿起那把擦得亮堂堂的军号,吹起老调子的时候,80多年前打仗的日子,就跟放电影似的,清清楚楚在我眼前闪过。
1942年,我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瞅着国家让小鬼子糟践,老百姓没家可归,我实在坐不住了,一咬牙就去当兵了,成了八路军中央骑兵团团部的司号员。那时候我哪知道,“司号员”这仨字,成了我一辈子的牵挂,军号声也陪着我走了这么多年。
刚开始我还觉得吹号挺容易,真练上了才知道有多难!军营里一天的吃喝拉撒、训练打仗,全靠号声指挥——起床号、睡觉号、吃饭号、冲锋号、疏散号、紧急集合号……上百个号谱,得背得烂熟,一个音符都不能错。每天天不亮,我就拿着号练气、记调子。冬天冷得刺骨,号管子冻得能粘住嘴皮子;夏天太阳毒得很,练一会儿浑身就湿透了。可我不敢偷懒啊!我知道战场上的号声就是命令,吹错一个音,战友们可能就陷入危险了,甚至能影响整场战役的输赢。我心里就一个念头:早晚好好练,就是为了打仗的时候,不管啥情况、遇到啥麻烦,都能把军号吹响,把指挥员的命令准确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记得在山东曹州的一次战斗,我还差点被活埋了。那时候部队跟前方断了联系,首长让我去送信。我打扮成老百姓,小心翼翼过了两道封锁线,眼看就要到前方部队,却被敌军发现了。他们怀疑我是当兵的,我谎称去走亲戚,可他们看见我常年握号、长了薄茧的手,一下就识破了。他们拿铁锹在地上挖了个坑,把我摁住就往坑里填土。我当时就一个想法:信还没送到,我不能死!情急之下,我想了个缓兵的法子,承认自己是司号员。敌军一听,就想着让我给他们做司号员,把我看管起来。到了晚上,我趁机逃出来,拼了命往前方部队的方向跑,总算把信送到了。现在想起来,当时要是慢一步,可能就再也见不着战友了。
1949年,在保卫新乡、占领飞机场的战斗里,我被炮弹炸起来的砖头瓦块压住了腿。战友们把我从废墟里扒出来的时候,我的腿已经血肉模糊,医生说差点就截肢了。虽说最后腿保住了,却留了道十几厘米长的疤,直到现在,阴雨天还隐隐作痛。可我不后悔——能为解放全中国出份力,这点伤算啥!
1950年我退伍了。后来在待王三区民兵训练营当过司号员,1953年去了焦作铝厂上班,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回村里种庄稼,在生产队当保管。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我都没忘自己曾经是八路军战士,做事得踏实,得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一晃80多年过去了,我从小伙子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头。家里还藏着当年的军号谱和奖状,没事的时候,我就唱唱军歌,给孩子们讲讲当年打仗的事。每次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就忍不住掉眼泪。为了打跑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他们拼命杀敌,不怕死,永远留在了那个硝烟滚滚的战场。我能活着回来,能看着祖国越来越强,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跟他们比,我太幸运了。我常跟子女说,得记住历史,珍惜现在的好日子,这是无数先烈用命换来的,千万不能忘本!
军号声陪我走过了战争的岁月,也陪我过了和平日子。只要我还能吹得动,这号声就不会停——它是我对战友的念想,是我对军营生活的牵挂,更是我对祖国的祝福。(本报通讯员赵佳苏丽敏整理)
人物名片
刘麦林,生于1924年,修武县周庄镇刘庄村人。1942年参军,在八路军中央骑兵团任团部司号员,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退伍。退伍后,在待王三区民兵训练营做司号员,1953年到焦作铝厂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发展农业,在生产队里做保管。
郭子奎:“啥时候都没忘自己是个党员”
老兵郭子奎与大学生在一起。 谷薇帆 摄
我叫郭子奎,1927年生,从小在詹店镇小茶堡村长大。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苦啊,靠种地勉强混口饭吃,还得受兵荒马乱的折腾。17岁那年,我去当兵了,从此走上了一条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路——这一路上,全是炮火硝烟,也全是咱的热血担当。
1944年当兵后,我成了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骑兵的一员。咱通信员,说白了就是部队里传重要消息的“传令兵”,战场上一个情报、一个命令,搞不好就是成千上万战友的命,所以我心里时刻揣着责任,半分都不敢懈怠,那一段抗日骑兵岁月,时常在梦中出现,“骑兵冲锋时,马刀劈下去的声音,比任何呐喊都有力量!”1947年,我有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在骑兵团二营六连任通信员。
1947年,我参加鲁西南战役。那阵仗,现在想起来还让人既热血又后怕。战场上,枪炮声跟炸雷似的,喊杀声震得耳朵疼。咱部队那叫一个勇猛,不怕敌人的炮火,不怕死,一个劲往前冲。我在枪林弹雨里钻来钻去,把指令送到各个阵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为了胜利,一个个豁出命去,我也憋着一股劲,就想着把自己的活儿干好,多传点有用的消息,帮部队打胜仗。鲁西南战役打得特别苦,但咱硬是凭着一股信念,把敌人的防线撕开了,为后来挺进大别山铺了路。这一仗,让我明白啥叫“狭路相逢勇者胜”,也更坚定了我跟着党走、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决心。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了。这可是场大决战,敌我双方都投了好多兵力。战场上到处是工事、战壕,还有数不清的枪炮弹药。我作为通信员,得在各个部队之间来回跑,有时候要绕开敌人的封锁线,有时候得趁着炮火停的间隙冲过去。记得有一回,要给前沿阵地送一份紧急情报,敌人的火力封得特别严,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可我不能停啊!咬着牙,猫着腰,瞅准机会就往前冲。好不容易把情报送到,看见战友们照着指令调整战术,心里那股成就感,没法用言语形容。
1951年我退伍了,但退伍不褪色。回到家乡后,我本本分分当农民,守着家里的地,看着日子慢慢好起来,孩子们都挺孝顺,一大家子和和睦睦的,我心里也踏实。
2021年7月1日,这个日子我记得特别清楚——党给我发了“突出贡献奖”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捧着奖章的时候,我心里又激动又感慨:激动的是党还记得我这个老兵,感慨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党和国家越来越兴旺,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这一辈子,从17岁当兵,经历了那么多战役,再到回家乡过日子,我啥时候都没忘自己是个党员、是个老兵。战场上的那些事,教会我勇敢、有担当;回到家乡,就想着好好过日子,不给国家添麻烦,还能给家里、村里出点力。
现在我年纪大了,但脑子还清楚着呢。我常跟孩子们讲过去的事,不是为了显摆,是想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咋来的——是无数先烈、无数战友拿命换的!得珍惜,得好好过日子,得跟着党走,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我这一辈子,说平凡也平凡,就是个普通老百姓、普通老兵;说不平凡也不平凡,毕竟经历了那么多国家大事、那么多烽火岁月。往后的日子,只要我还在,就接着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让他们记住历史,记住咱的党、咱的国家是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也盼着咱国家越来越强,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甜——这样,我这一辈子的经历才算真有价值,我这老兵也才算没白当!(本报通讯员赵佳苏丽敏整理)
人物名片
郭子奎,1927年生,武陟县詹店镇小茶堡村人,1944年参军,加入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骑兵团2营6连任通讯员。后来,参加过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西北剿匪战斗等。2021年7月1日,郭子奎同志被授予中共中央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高天同:“讨饭娃遇上八路军”
老兵高天同胸前挂满军功章。
我出生于1931年2月,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人。1945年,太康县发洪水,我逃荒逃到扶沟县,在那里要饭时遇到八路军部队。我撵着部队一个连长,跟他说想要当兵。但当时我只有14岁,年龄小、个子也小,面黄肌瘦的,部队不收。部队在扶沟整顿了一个星期,我跟了一个星期,最后,连长把我留了下来。
1945年8月,我光荣入伍。跟随部队从扶沟县出发向南,到大别山区打游击,同时也发动群众进行剿匪反霸。
后来,我被安排到部队医院当卫生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医院改编,我又回到老部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南解放战争、西南解放战争等。
1948年,我在渡江战役中申请入党,介绍人是我的排长牛保太和班长李广华,1949年7月被党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我也获得了一些重要荣誉。1949年1月,获得由中原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1949年4月,获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渡江胜利”纪念章;1949年11月,获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颁发的“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1950年5月,获得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1951年,我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工程兵十八团二营六连当副班长,其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先后在解放军工程兵第十八团二营六连当副排长、第一〇八团二营九连排长;1957年,先后在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校、解放军南京第一工程兵学校学习;几年后,受组织委派任解放军工程兵舟桥第十五团二营六连连长,1964年在太康县人民武装部任参谋,1972年任河南省周口地区第一制药厂仓库主任,1992年6月离休。
一直以来,我都教育我的子女和孙辈,要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好好学习,尽全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如今,看到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看到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定,我感觉很欣慰也很高兴。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咱们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本报记者曹萍整理)
人物名片
高天同,男,1931年2月生,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人。1945年8月,在扶沟讨饭的高天同遇到了八路军,之后光荣入伍,入伍后,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南解放、西南解放等战役,其间因表现突出,1949年7月被党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工程兵十八团二营六连当副班长,其间参加抗美援朝。
1949年1月,获得由中原军区颁发的“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1949年4月,获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渡江胜利”纪念章;1949年11月,获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颁发的“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等。2015年9月,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