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庄村800多亩“机收芝麻” 探访背后的故事
2025/09/02 13:47 来源:大河报 阅读:2万
村支书梁华丽查看“机收芝麻”大田长势
砍苞谷、割大豆、收高粱、杀芝麻……
“豫南的秋收,咋会把芝麻收割叫做‘杀芝麻’?” 8月24日,记者在新蔡县孙召镇郎庄村实地探访集中连片的“机收芝麻”大田时, 向该村几位富有种地经验的老农讨教。
“在俺郎庄,从今年秋天开始,‘杀芝麻’就不会这样叫了。” 老农遥指地里株杆健壮、腿低蒴密、叶色浓绿的芝麻田解释说,“传统芝麻,待芝麻熟透了收割,一不小心就炸蒴落籽;需要蒴果刚成熟、芝麻杆子还活着的时候就得人工收割,所以叫‘杀’。 而当下,地里种的全是产量高、抗炸蒴、抗落籽、秆子硬、能用机器收割的‘机收芝麻’。”
老农们所说的“机收芝麻”,是世界上首个通过人工诱变技术选育的抗落粒型芝麻新品种——“豫芝NS610 ” 。郎庄村,种了800多亩!
一
“豫芝NS610 ”能够在郎庄村规模种植,其背后是一串跌宕起伏的故事。
去年8月,郎庄村村支书梁华丽去北京参加为期半个月的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学习。
为使郎庄村能够走准、走好种植业发展之路,学习期间,梁华丽课下经常给学员们一起开展大讨论。同班同组学员芦胜军,是南阳市新野县大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的合作社,是农业农村部命名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他的现代科学种植成功实践,给了梁华丽很大的启发。
学习一结束回到村里,梁华丽立马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共计19人,奔赴芦胜军的合作社参观学习。
“这次参观学习,收获满满。”梁华丽介绍,芦胜军的合作社里,撒化肥、耕地、播种、打药大型一体化作业机,令大家大开眼界;特别是在他的合作社,第一次听说并亲眼见到了地里长的“机收芝麻”,把大家都震撼着了。“返程路上,大家讨论激烈,说如今有了抗炸蒴、抗落籽,不需要人工收割的芝麻新品种,咱们也要种!”
郎庄村的19人参观学习团队回村里时,带回了10多株“机收芝麻”,大家户户相传“开眼界”,全村人炸开了锅。
二
芦胜军的合作社,距郎庄村236公里。郎庄村的附近县市,是否有种植“机收芝麻”的?
梁华丽经多方打探得知:周口项城市丁集镇石楼村,距郎庄村路程不足百里,那里集中连片种植有130亩“机收芝麻”。去年10月2日,梁华丽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去实地察看。
“去年10月13日,石楼村‘机收芝麻’收割,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及全国18个省市来了400多名农业专家、种植大户。”梁华丽说,“我和俺郎庄的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也都跑去了;当时,芝麻已经完全熟透了,蒴在芝麻秆上就是不炸;芝麻收割机驶过,一次性完成芝麻收割、脱粒、秸秆处理,我们都看呆了!”
回到村里,梁华丽立即组织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开会。会场上,大家发言热烈。形成的意见,惊人的一致,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传统芝麻,芝麻蒴一熟就炸、一碰就落,无法使用机械收割,非常麻烦劳力;而如今有了“机收芝麻”,不仅要种,而且在郎庄要形成规模种植。
梁华丽把全村人的“声音”汇报给镇党委、政府,孙召镇党委、政府与省、市芝麻专家联系,请他们来镇上给全镇的村干部上“机收芝麻”种植管理课;专家们又多次奔赴郎庄村,给乡亲们耐心传授“机收芝麻”种植管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见郎庄村“机收芝麻”种植准备已经成熟,新蔡县农业农村局伸出援助之手——郎庄村种“机收芝麻”,县农业农村局免费供种。
5月24日,芝麻机播耧在郎庄村下地。短短几天的功夫,郎庄村机播“机收芝麻”——“豫芝NS610 ” 800多亩。
三
“机收芝麻”种下了,可有效降雨一直没出现,地里的旱象越来越明显。
郎庄村,2779亩耕地,地里有41眼深水机井。这些80米深、水泵下在地下五六十米处的深水机井,由于年久失修存在隐患。新蔡县金财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找来专业修井师傅,逐井进行维修。7月10日至8月12日,郎庄村的深水机井日夜不停抽水浇地,梁华丽和全体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日夜轮流守在机井、变压器旁,合理安排农户浇地和确保抽水浇地正常作业;这近一个月的大旱,郎庄村的1000多亩花生、700多亩玉米和800多亩“机收芝麻”按照需求,全部浇水两到三遍,彻底解除了秋庄稼旱情。
8月4日,郎庄村的“机收芝麻”发现虫情。当天下午,村里请来三架植保无人机,在“机收芝麻”田野上低空均匀喷洒农药,虫情及时被消除。
“今年,俺家种了8亩‘机收芝麻’,保守估计亩产200斤以上。”71岁的王小峰老汉风趣地说,“明年,秋庄稼还是种8亩‘机收芝麻’;因为,俺家就8亩耕地。”
“待成熟时,村里协调机械,全村的800多亩‘机收芝麻’统一机收。”梁华丽告诉记者,“芝麻现在的市场价格是一斤7元左右,亩产按200斤保守计算,秋季一亩收入1400元左右,比种其他秋庄稼一亩地增收数百元。来年,全村老少爷们种‘机收芝麻’的积极性会更高。”
“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深厚;如何使有限的耕地实现增产增收,这条路需要走准、走精,一直坚持走下去。”行走在“机收芝麻”大田的田埂上,梁华丽抬头遥望远方,目光坚定。一阵小风吹过,地头高大的杨树叶片轻舞,哗哗作响,仿佛是郎庄村村民们的朗朗笑声。(记者 李钊 通讯员 宋超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