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公里寻踪地下交通线 致敬隐蔽战线的河南力量
2025/09/01 10:34 来源:大河报 阅读:3.4万
河南太行八路军抗战展览馆
太行国家安全教育馆
80余年前的抗战硝烟早已散尽,巍巍太行依然见证着隐秘的抗战传奇,那是比电视剧《潜伏》更加惊心动魄的战场。
1939年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了“两种战争”战略思想,强调“我们要消灭敌人,就要有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的战争,一种是隐蔽的斗争”,首次明确地将隐蔽战线与公开战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隐蔽战线是党领导下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光荣的战线。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条隐蔽战线上,无名英雄们行走在“刀尖”,激战在“龙潭”,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目光聚焦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中原河南。这片土地,曾是敌、顽、我三方激烈角逐的“三角区”,是华北、华中沦陷区的近后方,是南北伪政权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接合部,更是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的战略枢纽。1941年至1942年,日伪对太行、太岳、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扫荡”达500多次。为切断太行、太岳根据地与冀鲁豫、山东、华中根据地的联系,他们在豫北依托观台(今属河北邯郸)到水冶铁路、安阳到新乡平汉铁路、卫河天堑修筑了三条封锁线。三条封锁线上封锁沟、铁丝网、碉堡群环环相扣,要想穿过去十分困难。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党在豫北安阳、鹤壁等地的山河沟壑、村落闾巷之间,以惊人的胆识和智慧开辟出一条地下交通线,分南北两条。它们大致经过今天的安阳林州市、安阳县、安阳城区、汤阴县、内黄县,鹤壁浚县、淇县等地。两条交通线基本呈东西方向穿行,如同坚韧的丝线,顽强地从巍峨的太行山,穿越了日伪重兵把守的三道森严封锁线,悄然滑入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将太行根据地与冀鲁豫根据地紧紧相连。
这是一条承载着光荣与使命的“秘密桥梁”。据不完全统计,豫北地下交通线共护送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多位领导干部转移或往返太行、延安,还运送了根据地紧缺的物资,同时开展情报收集、统战策反工作,壮大抗日力量的同时传递了大量中央和地方的文件、情报资料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永不忘却是最好的纪念,踏访寻踪是最好的传承。唯有亲身走近那段烽火岁月留下的印记,才能更真切地触摸伟大抗战精神的磅礴力量。
2025年7月中旬至8月初,中原大地正经受酷暑炙烤。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河南省国家安全厅等单位的支持下,奔赴安阳、鹤壁、新乡等地9个县(市、区)16个乡镇25个地下交通站点及20余个相关遗址遗迹开展实地调研采访。循着历史的记忆,辗转4000多公里,走访地方党史工作者、当事人、后人和相关知情人90余人,查阅核实党史、地方志、个人回忆录、人物传记等资料500多万字,试图重现豫北地下交通线80余年后的点点印迹,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展现隐蔽战线先烈风采。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河报·豫视频推出《穿越封锁!寻踪豫北地下交通线》大型专题报道,拂去历史的尘埃,首次从多个维度揭秘豫北地下交通线,展示抗战时期隐蔽战线上所凝聚的、撼动人心的河南力量。
这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在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的同时,从先辈的智慧与勇气中汲取开创未来的不竭动力。(记者 邵可强 文 张琮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