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38岁大学生村官治理城中村的“加减乘除”

2025/08/28 11:36 来源:大河报 阅读:1.7万


城中村的各个角落都有周宝处理村务的身影


  在延津县文岩街道,西街居委会是个特殊的存在,农资市场的喧嚣与老年公寓的宁静相映成趣。2024年,38岁的本土青年周宝(下图)接过党总支书记重担,这位从大学生村干部成长起来的基层带头人,正以“稳字当头、干字为先”的姿态,在这片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土地上,书写城中村治理的新篇。

  从“外来派驻”到“本土掌舵”

  1986年出生的周宝,大学毕业后,于2008年成为延津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当时每月工资600多块,全凭热情扎在基层。”回忆起步时的日子,他感慨万千。在组织安排下,他在多个乡镇历练,2014年回到家乡西街村,2016年通过选举任党总支书记,2018年转任居委会主任。2024年,周宝再次被任命为党总支书记,完成了从“外来派驻”到“本土掌舵”的蜕变。

  “西街是我的根,每条胡同、每处市场都装在心里。”周宝坦言,尽管在村工作多年,但正式担起支部书记重担的一年多里,愈发体会到“接过的是接力棒,扛起的是千斤担”。西街村经郭莲英、杨玉坤两任老书记40余年奋斗,从最初的预制厂、高效液肥厂、养殖场起步,到如今有了农资市场、老年公寓、蔬菜市场等多元产业。这份“家业”让他自豪,更让他警醒。

  在复杂场域中破题

  西街的特殊,在于身处城市腹地却带着乡村印记。作为典型的老城区城中村,全村仅剩40多亩农业用地,加上3个新建小区、2个廉租房小区的居民,服务群体近2万。“道路硬化了,路灯安装了、下水道通到门口,但背街小巷路灯坏了、下水道堵了、邻里纠纷,这些‘小事’都是我们的‘大事’。”周宝说。

  做“加法”,筑牢民生底线。近年村集体经济受大环境影响下滑,但仍坚持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100元补贴,每年支出超60万元。邻里矛盾、商户纠纷,周宝始终当大事抓。2024年以来,已调解重大矛盾纠纷4起,处理政府热线投诉20余件,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做“减法”,化解历史债务。西街村集体每年收入近400万元,但因筹建高标准农资市场等项目仍有负债。“盖市场时超出了当时的承受能力,现在既要还账,又要保运转。”周宝引入第三方会计公司清产核资,已完成2家企业资产梳理,计划通过整合冗余资产、优化租金结构逐步减负。

  做“乘法”,激活党建动能。面对155名党员、75名群众代表的队伍,周宝以“三会一课”为抓手,组织召开主题党日活动,充分调动党员、代表的积极性。去年按组织安排赴浙江先进城中村学习。“人家的职业经理人模式给了我启发,专业人干专业事,我们才能腾出手抓全局。”目前,村集体企业已聘专业会计团队,财务规范化迈出关键步。

  做“除法”,破解人员冗余。针对企业老龄化、人浮于事的问题,他推出“老人稳岗、新人赋能”方案,既尊重跟着老书记奋斗的“元老”,又通过技能培训盘活人力资源。“城中村工作要讲感情,更要讲原则,平稳过渡才不留隐患。”

  城中村的“破茧”之路

  走进西街农资市场,部分商铺已不再经营农资,换成了仓储物流商户。“城市更新带来的搬迁空窗期让客户流失不少,周边专业市场也饱和了,必须转型。”周宝坦言,这是城中村产业的共同困境。老年公寓同样承压,城区供暖普及后,冬季入住率从满员跌至七成,周边30多家养老院的竞争更挤压了生存空间。

  面对挑战,他的规划清晰务实,短期稳基础,完成所有企业清产核资,争取年内化解30%历史债务,确保集体收入稳中有升;中期促转型,借鉴浙江经验,将农资市场转型成“农资+仓储”综合服务区,老年公寓拓展“医养结合”业务,对接城区街道扩大客源;长期谋升级,推动村改居职能转型,依托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试点“老年调解队”,让信访矛盾化解在基层。

  “西街的优势在城心区位,潜力在服务升级。”周宝说,“西街区域位置这么优越,又有这么多的常住人口,这是未来发展的底气,只要服务做好了,商贸服务业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在“变与不变”中坚守初心

  从大学生村干部到党总支书记,身份在变,但周宝对西街的感情始终未变。“老书记们创下的家业不能丢,155名党员的信任不能负,2万群众的期盼不能忘。”如今,他依然保持着周末不休息的习惯,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西街村的故事是无数城中村的缩影。这位年轻的村党总支书记,带领西街人在“村”与“城”的深度融合中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正如他常说的:“城中村的治理没有现成答案,把群众的事办实了,路就走对了。”(记者 张亚林 文图)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