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鼻炎反复 不妨试试穴位按摩
2025/08/25 16:26 来源:大河健康报 阅读:2.6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鼻炎反复发作时,鼻塞、流涕、鼻痒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认为,鼻炎的根源在于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通过整体调理、扶正祛邪的方式,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复发。
穴位按摩:疏通鼻窍,调和气血 迎香穴是调理鼻炎的核心穴位,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用食指指腹轻柔按压迎香穴,每次1~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此穴能疏通鼻部经络,缓解鼻塞、鼻痒等症状,增强鼻黏膜的防御功能。
印堂穴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用拇指或食指按揉,力度由轻到重,持续1分钟左右。按揉印堂穴可疏风清热、通利鼻窍,对缓解前额发紧、鼻塞不通等症状有显著效果。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与鼻窍相通。用对侧拇指按揉合谷穴,每次30秒,交替进行。按揉此穴能疏风解表、宣通鼻窍,尤其适合鼻炎伴有头痛、咽喉不适的情况。
按摩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按压造成皮肤损伤,每天可进行2~3次,长期坚持能改善鼻部气血循环。
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扶正祛邪 肺经蕴热型鼻炎的常见症状为鼻流黄涕、鼻内灼热,可选用清热宣肺类中药,如黄芩、桑白皮、连翘等,煎汤服用或制成茶饮,帮助清除肺经热邪,减轻鼻黏膜炎症。
肺脾气虚型鼻炎多表现为鼻流清涕、遇风加重、神疲乏力,调理以补肺健脾为主,可选用黄芪、白术、防风等药材,搭配茯苓、山药等健脾食材,通过增强脾肺功能,提升机体抗邪能力。
气滞血瘀型鼻炎常出现鼻塞持续、嗅觉减退,需采用活血化瘀、通窍的中药,如川芎、赤芍、辛夷花等,促进鼻部气血流通,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环,缓解鼻塞症状。
中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体质和症状辨证用药,切不可自行抓药服用。
艾灸疗法:温通经络,散寒通窍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艾灸此穴具有培补元气、温阳散寒的作用。每次艾灸关元穴15~20分钟,每周2~3次,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鼻炎因受凉引起的复发。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健脾益胃的重要穴位。艾灸此穴可补脾胃、生气血,从根本上改善因体质虚弱导致的鼻炎反复,每次10~15分钟即可。
用艾条温和灸迎香穴、上星穴(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等鼻周穴位,距离皮肤3~5厘米,每次5~10分钟,能直接温通鼻窍,缓解局部寒凝气滞,改善鼻塞、流涕症状。
艾灸时,需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敏感者可垫一层薄布,阴虚火旺体质(易上火、口干舌燥)者应谨慎使用。
生活习惯:辅助调理 可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冲洗鼻腔,每天1~2次,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过敏原,保持鼻黏膜湿润,增强局部防御功能。冲洗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损伤鼻黏膜。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除尘,避免接触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寒冷天气注意鼻部保暖,外出可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对鼻黏膜的刺激。
少吃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加重体内湿邪。建议适当食用具有健脾补肺作用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百合、银耳等,通过饮食调理增强体质。泰安市中心医院(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山医养中心) 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