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侯寨1040万吨“垃圾山”的生态重生记
2025/08/20 09:55 来源:大河报 阅读:3万
郑州市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厂
垃圾堆体上的填埋气收集井
站在垃圾堆体上向远方眺望
开栏的话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为全面展示“两山”理念指导下我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产业转型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凝聚全社会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河南的强大合力。
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对老旧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与功能转型、新型垃圾焚烧厂取代原来的固体填埋等,大河报·豫视频推出“垃圾处理变形记”系列报道,看“两山”理念在我们的身边的具象实现。
盛夏午后,走进郑州二七区侯寨乡,空气里不再弥漫刺鼻的气味,取而代之的是绿植散发出的清新。
这里有一座“特殊的山”,它不是自然天成,而是由成千上万吨垃圾堆积而成。过去,这里曾经臭气弥漫,是不少市民避之不及的地方。
而如今,当记者再次走进这里时,看到的却是绿意盎然、空气清新的画面。2021年封场之后,这座河南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靠着一系列“黑科技”和生态修复工程,正在完成从“垃圾山”到“绿色修复地”的蜕变。
站在1040万吨“垃圾山”上,几乎闻不到异味
郑州市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厂位于郑州市南郊二七区侯寨乡张李垌村曹洼东沟,距市中心14公里。该项目2004年6月开工建设,2005年10月投入使用。采用“卫生填埋”垃圾处理工艺技术方案,将生活垃圾集中运输到专门填埋场,分层压实后,覆盖土壤或防渗材料,利用自然发酵和隔离技术实现垃圾的长期封存。
2009年郑州市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厂被住建部评定为I级无害化填埋场。垃圾处理场自2005年10月运行以来,已稳定运行近16年。2021年12月30日闭场,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厂正式停止垃圾进厂。郑州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环卫二所所长党元申告诉记者,经统计,郑州市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厂垃圾堆体占地面积34.99万平方米,生活垃圾设计日处理能力为2300吨。填埋垃圾量1300万立方米,约1040万吨。
“以前夏天一开窗,屋里就有股味,现在真的是大不一样。”附近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每到夏季,“垃圾围城”的现象就会变得更加严重。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导致城市被大量的生活垃圾所包围。
8月14日,记者驱车来到郑州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厂,车辆在行进时,道路两边布满绿色植被。党元申告诉记者:“2021年,随着焚烧发电厂等新设施投运,侯寨填埋场完成封场,垃圾不再入场,进入治理期。”真正让记者惊讶的是,封场后,堆放在这里的1040万吨垃圾并没有成为“臭气源”,而是悄然“无味”了。
黑科技加持,聚乙烯膜“封”住臭气
要让垃圾臭味消失,光盖土远远不够。侯寨综合垃圾处理厂的秘密武器,是这一层黑色的“屏障”。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垃圾覆土层上,铺设着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据相关要求,全部垃圾堆体使用不小于1毫米的HDPE膜进行全覆盖,该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通过垃圾堆体全覆盖防止雨水进入垃圾堆体,有效起到雨污水分流和减少填埋气体扩散的作用。这层“屏障”能有效阻隔渗滤液外渗,防止污染地下水,同时把垃圾分解产生的沼气“锁”在地下。
在党元申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踩着这层“屏障”往上走去,沿途一些纵横交错的管道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党元申告诉记者,这些管道叫作填埋气收集井,目前在垃圾堆体上铺设填埋气收集井共530口,对填埋气的收集利用起到了作用。“我们会对垃圾堆体导排系统进行定期巡检,确保收集系统稳定运行,最大限度对垃圾堆体填埋气进行全收集利用燃烧发电。”党元申说道。
此外,由专业队伍每日24小时定时使用植物性除臭剂在厂区和填埋库区进行12次喷洒作业,最大程度地降低垃圾堆体散发的异味。同时,垃圾渗滤液也有“终点站”。在处理车间,黑褐色、气味刺鼻的液体,经过生化反应、膜处理等工序,逐渐变成清澈的水体,最后达标排放。
生态修复
“垃圾山”未来将变成生态绿地
封场不是终点,而是生态修复的起点。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厂周边种植了不同品种的草木和灌木,坡地逐渐披上绿色。夏天走进场区,绿植随风摇曳,甚至能看到鸟儿栖息。站在“垃圾山”上,除了几个覆盖黑膜的垃圾堆体,记者目之所及全部都是绿色的植被。
“我们这儿的生态现在是越来越好了,前几天还有员工在厂里看到了野鸡。”党元申告诉记者,除了绿化,场区还设置了长期沉降监测点和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确保垃圾在封存过程中不会出现新的风险。
目前,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厂正在对厂区内的垃圾堆体进行整形,然后通过注氧让这个堆体自然沉降。等稳定了以后再进行覆土,之后再进行绿化。记者看到,垃圾堆体上放置的一些黑色的袋子经过风化后已经露出内部的黄土。而这些黄土上,已经长出了高低不平的绿色植被,有的已经形成一人多高的小型灌木丛。“未来这里将会呈现的就是一个四季常青、绿意盎然的公园模样。”党元申说道。
从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到如今闻不到异味,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厂的转变,折射出郑州垃圾治理方式的不断升级。1040万吨垃圾被科学封存,臭味消失、环境改善,甚至还能发电。
这片土地,正在逐渐褪去“垃圾山”的印记,迎来新的绿色生机。党元申说道:“我家住在北龙湖附近,近几年北龙湖的生态修复就做得很好,成为了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和观鸟者的天堂,希望不久的将来,脚下的这片土地也能变成一片生态绿地。”(记者 于鑫 潘怡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