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中医:缓解痛经 先辨证再调理

2025/08/18 16:15 来源:大河健康报 阅读:3.7万

AI制图


  痛经并非生理常态,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中医认为,痛经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不同体质引发的痛经类型不同,调理方法也大相径庭。唯有找准病因、辨证施治,才能从根源上缓解疼痛,而非单纯“硬扛”。

  气滞血瘀型:

  胀痛刺痛,瘀堵作祟

  表现:经前1~2天或经期小腹胀痛、刺痛,位置固定,按揉加重;经血暗紫、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伴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胸闷叹气。

  根源: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胞宫瘀阻,“不通则痛”。

  调理要点: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中药:经前3~5天可服逍遥丸、益母草颗粒等,或在医生指导下用膈下逐瘀汤。

  穴位:按揉太冲穴、血海穴,每穴3~5分钟,以酸胀为宜。

  生活:避免久坐,经前适当快走、练习瑜伽促进气血循环;减少生气、焦虑,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寒湿凝滞型:

  冷痛喜暖,寒邪入侵

  表现:经期小腹冷痛,热敷减轻,遇冷加剧;经血色暗、质稀或有黑块;伴四肢冰凉、畏寒怕冷、腹泻(经期尤甚)。

  根源:贪凉饮冷或经期受寒,寒湿之邪侵袭胞宫,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调理要点:温经散寒,化湿止痛。

  食疗:经前3天喝生姜红枣红糖汤(姜3片+枣5颗+红糖适量煮水)。

  中药外治:可选温经丸、艾附暖宫丸等;或艾灸关元穴、命门穴等,每次15分钟(经期暂停)。也可用艾叶煮水泡脚(15分钟,水温适宜)。

  生活:经期绝对忌生冷饮食;避免露腰腹,注意保暖,可用暖宝宝或护腰带。

  气血虚弱型:

  隐痛乏力,失于濡养

  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按压热敷后减轻;经量少、色淡、质稀,伴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经后更明显)。

  根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如月经过多),导致气血亏虚,胞宫失养,“不荣则痛”。

  调理要点:益气养血,柔筋止痛。

  食疗:日常多吃红枣、桂圆、山药、鸡肉、黑芝麻;经期喝当归黄芪乌鸡汤(当归10g+黄芪15g+乌鸡半只炖煮)。

  中药:可服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等健脾益气养血。

  生活:避免过劳,经期保证充足睡眠;适度温和运动(如散步)增强体质,忌剧烈运动。

  肝肾亏虚型:

  经后酸痛,精血不足

  表现: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经量少、色淡;平时或伴失眠多梦、健忘。

  根源:青春期肾精未充、更年期肾精亏虚,或流产损伤等耗伤肝肾精血,胞宫失养。

  调理要点:滋补肝肾,养血止痛。

  食疗:日常吃枸杞、桑葚、黑豆、核桃;经后喝枸杞山药粥(枸杞15g+山药30g+米1/4杯)。

  中药: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偏阴虚者,伴口干、潮热)或金匮肾气丸(偏阳虚者,伴怕冷、夜尿多),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生活:严格避免熬夜(伤肝肾),23时前入睡;经期减少弯腰、久站,减轻腰膝负担。

  通过中医辨证,识别自身类型——是气滞、寒凝、虚弱还是亏虚,才能精准调理,告别盲目忍痛。若痛经严重影响生活或调理无效,务必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制订个性化方案。(利津县中医院(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 石红梅)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