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周口爱心大锅菜成乡亲们的抗旱“加油站”

2025/08/14 11:03 来源:大河报 阅读:3.8万

忙着备餐的于壮壮


村民们正在排队领取大锅菜


村民们围坐在桌边大快朵颐


  刚下的一场雨,缓解了旱情,村民们终于可以歇歇了。8月13日,周口市淮阳区曹河乡石营村32岁的村民于壮壮,忙着把大家捐赠的爱心物品,转赠给村里有需要的老人。

  不久前,于壮壮自掏腰包发起了爱心大锅菜,为乡亲们免费提供午餐。“乡亲们下地很辛苦,有的村民为了省事啃点干馍、喝点凉水就继续下地,我就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提供些帮助。”于壮壮说。

  让于壮壮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小善举引来了大爱心,得知给村民免费供应大锅菜的消息,很多村民纷纷捐款捐物,对他的善行表示支持。眼下,于壮壮延续着这份爱心,把没有用完的纯净水、鸭蛋等,捐给了有需要的老人。

  扎根田间地头

  干部群众同心勠力抗旱保秋

  “浇几遍了?”“第5遍了,保住庄稼啦。”这是不久前干旱时,村民们见面时互相打招呼的习惯交流。

  那时,面对高温干旱,干部群众同心勠力抗旱保秋,用辛劳的汗水浇灌着干涸的土地。在于壮壮生活的村子里,村民们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坚守在抗旱一线。“我自己家也种着不少土地,俺父亲原本在河北打工,专门跑回来抗旱。”于壮壮说。

  党委政府始终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淮阳区曹河乡组织80余名乡干部全部下沉到村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抗旱。同时,邀请区农业农村局5名农技专家组成服务团,在农作物集中区设立咨询点,传授“滴灌+覆膜”“喷灌带错位布置”等节水技术,累计培训群众1200余人次,带动全乡节水灌溉面积扩大至8000亩。

  此外,各个村的“两委”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清挖沟渠、引水灌溉,引导群众自发组成“互助小组”,主动拆借设备,全面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曹河乡累计有10000余名群众参与抗旱,日均作业时长超过15小时。

  免费大锅菜,暖了抗旱村民的心

  看到村民们忙碌的抗旱身影,于壮壮心里盘算着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他决定用最朴实、直接的办法——自掏腰包为大家做一顿免费的爱心大锅菜。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开始行动了,购买食材、食用油、调味品等,每天开销大约1000元,我在家里有个养殖场,短期内的开销我能承担。”于壮壮说。

  不久前,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前去采访时看到,于壮壮所在的石营村西头的一处高速公路桥下,几张餐桌一字排开,他正和几位村民志愿者忙碌着。“今天是羊杂汤和烧饼。”于壮壮指着食材向记者介绍,配菜有白菜、粉条等,前两天放了豆芽,考虑到留守老人的牙口不好,就换成了软糯的豆腐。

  掌勺的厨师是同村村民石留辉,以前开过饭店,做的饭菜咸淡适中,比较可口。葱花、姜丝、花椒大料下锅爆香,放入羊杂翻炒,加水放配菜,不一会儿,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羊杂汤就做好了。“从中午12点开饭,陆续到下午两三点结束,一顿饭下来得做好几锅,因为抗旱的村民时间不统一,有的忙完得早,有的村民晚。”石留辉说。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看到,石留辉的脚上还缠着绷带,其他村民介绍,前两天做饭端锅时不小心崴了脚,但是石大厨怕大家吃不上饭,依然坚持上阵。

  随着正午时间临近,村民们陆陆续续赶来,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孩子,有的村民刚从地里回来,身上都是泥泞。“干一上午活,到这都能吃饭,这是真好,要不然还得回家做,这羊杂汤下饭,烧饼我都吃仨了。”50岁的村民刘海霞说。

  另一位村民伸出胳膊给记者看:“这都是晒的,又热又累,好在这有免费大锅菜,干完活到这直接吃饭,上哪找这样的好事儿啊。”

  小善举引来大爱心,和美乡村涌动文明新风

  渐渐地,前去就餐的村民从最初的几十个人,逐步扩大到每天近300人,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都可以去吃,并不局限本村村民。

  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不少村民得知他的善举后,纷纷加入其中,有的到现场当志愿者,有的提供就餐的桌子,更多的则是以捐款捐物的方式给予支持。免费大锅菜现场的高架桥桥墩上,一张张红纸写着爱心村民的名单。

  石耀行捐款200元,张书朋捐款100元,于明辉捐牛头2个、羊杂2箱、饮用水20件,牛书行捐水5件,西华县黄营村黄开放捐水20件,杨辉捐肉15斤、水4件……

  红纸上写的是捐献清单,更是乡亲们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最美见证。“这些村民捐款捐物,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我一定把爱心大锅菜做好。将来,会考虑用其他方式把爱心大锅菜延续下去。”于壮壮说。

  “壮壮做这个事我支持,家里人也支持他,因为这么热的天大家还得下地干活,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了乡亲们,我们也打心眼里感到满足。”于壮壮的妻子说。

  如今,在人力和自然降水的双重作用下,旱情得到了彻底缓解,爱心大锅菜也告一段落。但是爱心志愿者捐赠的饮用水还有不少,于壮壮和村党支部书记商量,选择把这份爱心转赠给村里更有需要的老人。同时,于壮壮还拿出了自家养殖场的鸭蛋,村里又购买了面粉、食用油,当慰问品送给了五保、低保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们。

  夕阳西下,村子里泛着柔美的金黄色,乡亲们聚在村头的树荫下拉着家常,和美乡村的温馨场景跃然眼前,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甜蜜的微笑……(记者 李玉坤 文图)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