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周口62岁“新农人” 退休不忘故土情 种药材带乡亲致富

2025/08/13 10:00 来源:大河报 阅读:2.7万

刘金良展示今年的棚栽瓜蒌硕果累累


刘金良正在修整药材射干


刘金良向记者介绍书乡新村建设成效


刘金良向记者展示药材瓜蒌


  立秋时节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秋雨让豫东平原吸饱了琼浆,田畴嘉禾葳蕤,孕育丰收希望。周口市郸城县汲水镇刘小集村的田野上,一个穿着朴素、裤脚沾满泥土的身影,正俯身在一畦畦绿意盎然的药材田里仔细察看。

  他不是普通的农民,他是这片土地走出去的儿子,一位曾在军旅生涯中佩戴大校肩章的军人——刘金良。如今,退休的他脱下戎装,把最深沉的爱,播撒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

  戎马半生,心系故乡热土

  几年前,从武警河南省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岗位上光荣退休的刘金良,本可以在干休所安享清福。但家乡的一草一木,却时时牵动着他的心。

  “从小在这里长大,吃不饱饭的记忆刻骨铭心。父母半夜在地里干活,靠叔叔婶婶给点红薯、一口水熬过来的。”谈及过往,刘金良的眼眶有些湿润。这份对饥饿的深刻记忆,成了他心底最柔软的牵挂,也成了他日后反哺乡梓最原始的驱动力。

  当他真正回到阔别多年的刘小集村,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沉重:乡亲们的生活虽有改善,但离富足尚有距离。“党和部队培养了我38年,上了4所军校,这身本事,不能浪费了!”一个声音在他心底越来越响亮,“就算活到80岁,还有20多年呢,总得为家乡做点事!”那一刻,他朴素的誓言,成了他后半生最坚定的航标。

  从零起步,汗水浇灌药香梦

  几番考察,“种药材”这种经济作物点亮了他的思路。在郸城县委、县政府和汲水镇的支持下,“凤舞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没有经验?他拿出当年钻研军事理论的劲头,四处求教。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原院长董诚明教授成了他的“智囊”,从品种选择到种植技术,倾囊相授。

  基地初建,困难重重。流转土地、整地、选种、育苗……每一项都是新课题。但刘金良认准了方向就不回头。在率先建成农业强市的征程中,刘金良看到了机遇。2022年,“郸城县汲水镇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挂牌。200多亩的土地上,瓜蒌、白术等药材幼苗破土而出,承载着他的希望。他卷起袖子,和乡亲们一起下地,除草、打药、施肥……曾经握笔指挥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为了变外行为内行,他参加了中国农科院组织的“高级农艺师培训班”,选读了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教材《药物学》和《种植学》,拜读了《白术》、《金银花》、《黄芩》等药材种植管理专著,参加了有关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商务培训班,为科学种植药材奠定了理论基础。

  点石成金,小药材托起大产业

  汗水没有白流。

  日前,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进产业园,仿佛置身一个生机勃勃的百草王国。56种药材在此安家,各具形态,各司其“职”。射干花开六瓣,色如锦绣;玄参花冠轻摇,宛如点点星光;紫菀翠叶婆娑,诉说药香故事。刘金良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精心设计的这个凤舞中药材种植实验园,成了研学的孩子们认识自然的生动课堂,更是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试验田。

  刘金良坚持不懈,产业的根越扎越深。1600平方米的趁鲜加工车间设备正在加速装配,今年即可投用。届时,清洗、切片、烘干……一道道工序将新鲜药材转化为初加工产品,又可以设置10多个就业岗,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凭“拿手活儿”挣钱。

  刘金良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金每亩1000元,加上务工收入,能让乡亲们的日子宽裕起来,自己很欣慰。更让他欣慰的是,合作社已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多家知名药企签订了合作协议。“即便种上1000亩,也是供不应求!”产业的光明前景,让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

  物质条件改善了,刘金良的目光又投向了精神家园的建设。他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于是,村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旁多了村民晨练的身影;新落成的“澄之书社”里,孩子们在墨香中安静阅读、练习书法。明亮的图书阅览室存书2万册,成为村民们汲取知识的精神港湾,可容纳300人研学。孩子们可以走进田间认识草药,在车间亲手制作香囊,在文化的浸润中触摸传统医学的脉搏。

  “建药香新村、树书乡新风”——这是刘金良为产业园定下的使命。他心中有一幅更美的图景:一个绿化、美化、亮化、富裕、文明的中药材文化新村,在豫东平原上冉冉升起。

  第一场秋雨后的阳光洒在绿油油的药材田上,也映照着刘金良坚毅而温和的脸庞。这位曾经的大校,正用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在家乡的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的“老兵新传”。(记者 李玉坤 文图)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