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一城宋韵半城水景 生态“好水”搅动文旅“春水”

2025/08/12 17:37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2.7万

开封御河风景如画。开封市委宣传部供图



  北宋张择端笔下,汴河波光粼粼,舳舻相接;两岸市肆喧嚣,人烟辐辏,好一派繁华胜景。

  今朝开封城内,流淌的已不是汴河旧模样,而是如碧玉丝绦般环抱古城的“一渠六河”。

  立秋时节,记者漫步开封古城,切身感受这条蜿蜒流淌在城市肌理中的28.6公里新水脉,看水流浸润处,悄然重塑古都的生态基底、文化表情与民生温度。

  8月7日,晨雾如纱未褪尽,开封东护城河畔的留芳园已苏醒。站在拱桥上俯瞰,微风轻拂,河水清澈碧绿,泛起层层涟漪。作为开封市“一渠六河”工程的主要水系之一,通过历代人工疏浚与自然河道变迁,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满载着黄河之韵静静流淌,记录着城市发展脉动。

  开封市一渠六河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潇涵,长在城墙边,东护城河见证了他从孩童嬉水到职场奋斗的成长历程。“沿河漫步观景,岸上健身享绿,都在家门口。”看着眼前一改往日污水横流、杂草丛生旧面貌,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水系已然成形,杨潇涵脸上洋溢着自豪。

  开封自古水系发达,一城宋韵,半城水景,素有“北方水城”美誉。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镇化推进,护城河沿岸遍布小作坊和棚户区,导致河道淤积、水系不畅,污染严重、水体黑臭,成为影响群众生活幸福、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瓶颈”。

  开封人骨子里的倔强,也如奔涌东去的黄河水,用生生不息的风骨守护悬河之侧的古都千年不绝,也激励着这座城市果断掀起一场“治水”攻坚战——“一渠六河”工程全面开建,通过从西干渠引黄河水入黑岗口调蓄水库,连通北、东、西、南护城河及利汴河,注入惠济河后,一路向东汇入淮河,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该工程贯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串联老城新区河湖,实现内外水系连通、生态平衡,惠及百姓。”站在开封水系总体规划图前,开封市水利局二级调研员马绍君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一渠六河”工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马绍君谈起那段岁月满是感慨。一边是水清岸绿、还河于民的美好愿景,一边是现实中绕不过去的重重困难和挑战。“难,确实难!工程正好处于开封古城墙四周,居民区、商户、企业密集,征收难题复杂程度远超预期。”马绍君记忆犹新。

  帮群众排忧解难——党员干部组建工作专班,昼夜不停为群众讲解政策,很多人练成了“哑嗓子”“跑腿冠军”。短短两个多月,便完成了2200多户、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征收任务。

  治污攻坚不松懈——短期内封堵排污口、暗涵,完成截污纳管;克服施工、融资困难,优化设计,引入PPP模式……

  化难点为支点,啃下硬骨头,2020年4月30日,历经近4年艰苦施工,“一渠六河”工程全线通水,180万立方米黄河水一路欢腾奔流,流淌进开封百姓心间,这场城市水系的“透析手术”最终顺利完成。

  水韵灵动,古城焕新。清晨的涧水河水利枢纽引闸口,黄河水顺流而下,经过生态滤池等层层“关卡”,浊流变清波,缓缓淌入城区河道。6.3公里外的包公湖景区,水生态管理员身穿橙色救生衣、划着小船巡河,水下藻类生长状况、河面洁净程度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经过近年来的水岸同治,环城滨水风景绿道串起城门、公园及绿色滨水岸线,城河一体景观带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百姓乐享“推窗见绿、漫步亲水”的惬意生活。

  生态“好水”搅动文旅“春水”。白天,漫步岸边,一河一主题、一廊一故事、一段一景观,黄河文化的厚重、宋韵文化的灵动因水而可感可触;入夜,行船于御河,包公祠、天波杨府、龙亭等景点的绝美风光尽收眼底,清明上河园景区水上项目、《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在灯火之中秒变“国风赛博夜景”,年轻人扛着相机就来蹲出片机位……

  天蓝水碧映汴梁。传世长卷《清明上河图》定格了昔日汴京水运鼎盛的一瞬,而今日的水润汴梁,则是一幅流动的、生长的、充满生机的当代长卷。汴河帆影,已化作碧波清流与盈盈笑意,映照在开封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中。

  生态账本

  水质:

  开封城市河道水体透明度达2米以上,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Ⅳ类标准

  生物: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沉水植物群落、微生物系统群落已经形成;鲢、鳙、黄颡鱼、鳜鱼、乌鳢等鱼类逐年增加,国家保护动物白鹭、白骨顶、夜鹭、野鸭等在此栖息繁衍

  环境:

  “一渠六河”两岸修建景观园路19939米,栽种乔灌木20970棵、地被植物320586平方米;形成的城河一体环城景观带覆盖面积约38平方公里,惠及居民约50万人

(记者 龚砚庆 王平 王淑美 见习记者 郭秋林)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