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伟:走好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强省建设之路
2025/08/08 09:55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1.6万
黄承伟
专家简介
黄承伟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国际减贫发展合作领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等各类项目50余项。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或子课题负责人。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20部、合著26部、主编71本。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多部著作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多篇论文获《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为河南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奋力建设农业强省、制造强省、数智强省、交通强省、文旅强省。奋力建设农业强省,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学习领会,深刻理解建设农业强省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要求,准确把握新定位新挑战,有力有效统筹推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走好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强省建设之路。
建设农业强省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农业强国建设方略,为河南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必须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定位、保障目标、重点任务、动力活力和政治保证。
农业强国建设基本方略不仅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而且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为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了行动纲领。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要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着眼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突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要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要着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建设农业强省的新定位新挑战
河南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是践行领袖嘱托的重要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每次到河南考察必看“三农”、必讲“三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强调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2024年达1344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安全“压舱石”,这决定了河南必须站在服务保障国家大局的高度,把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摆在重要位置,始终把粮食安全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此外,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广大乡村积蓄着巨大内需潜力,既有基础设施补短板带来的投资需求,又有农村家电、汽车等迭代升级蕴含的消费需求;既有4000多万农村人口的巨大改善性需求,又有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提升性需求,这赋予了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新的时代意义,表明河南为建设农业强国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多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河南建设农业强省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第一,坚实的粮食生产基础,如粮食产能全国领先,小麦产量占全国1/4,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居全国第一,玉米、花生等作物产量也位居前列。又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领先,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多万亩。第二,科技与种业创新优势,如河南正全力打造“中原农谷2.0版”,整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平台,推动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突破。智慧农业与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第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如河南正在打造粮食、畜牧、油脂油料等6大产业集群,以及生猪、奶业等富民产业链,有效推动农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延伸。又如,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联农带农促进增收机制逐步完善。第四,健全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2025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化农村改革,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优化农业支持政策。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建设150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积极探索农业碳汇模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肥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减少碳排放,提升土壤固碳能力。第五,区位与市场优势。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是全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节点,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影响全球价格。2024年年末,河南常住人口9785万人,内需市场庞大,同时依托“豫农优品天下行”等品牌推广行动,拓展国内外市场。
河南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在向农业强省迈进的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涉及资源约束、科技短板、产业链韧性、政策机制等多方面。一是极端气候与资源约束加剧。干旱常态化威胁粮食产能,农田水利设施短板突出,旱涝急转的生态脆弱性。二是农业科技与人才短板。种业“大而不强”,河南虽为制种大省,但种子企业呈现“小、散、乱、弱”格局,尖端育种技术依赖国际引进,实验室硬件设施一般。一线人员年龄老化,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制约种业创新活力。三是产业链与经营体系存在瓶颈。河南农产品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占比不足,缺乏像“双汇”“好想你”这样的全球性品牌,加工附加值低与品牌弱势突出。产业链协同不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困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覆盖率低,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四是政策与机制障碍明显。高标准农田存在短板,农业保险产品单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等。五是应对路径面临长期挑战。集中体现在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不足、现有政策对返乡创业激励有限等。
有力有效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参照世界农业强国共性衡量指标,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立足河南实际,河南建设的农业强省需要具备以下“三强一小一高”的主要特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乡村产业体系竞争能力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农村现代化水平高。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把握正确策略方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走好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强省建设之路。
坚持战略与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对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针对2027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分别制定路线图和施工图,分别明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重点任务,这些任务既要体现建设农业强国“五个强”的要求,也要体现“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明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建强农业强省建设人才队伍,分类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等。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统筹兼顾、系统推进,突出主体、加强引导。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走好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同时积极发挥党委和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聚焦重点统筹推进。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核心就是要统筹推进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一是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围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积极对接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的稳产保供稳价。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监测帮扶,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三是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立足实际,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四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规划布局合理度、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和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参与度。五是提升乡村现代治理水平。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加快实现乡村善治。加强对村党组织、自治组织负责人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激发动力活力。河南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一是主动对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力争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好品种,加快构建种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繁种制种全产业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二是发挥好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业创新。三是坚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研制先进适用、高效低损、安全可靠的现代农机装备,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创新。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塑重构,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农业从业者队伍。同时,要深化改革增动力、添活力。包括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列入国家试点范围的地方,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统筹抓好农村金融改革、农垦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等,推动各项农村改革扩面、提速、集成。
健全落实体系。一是压实责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农业强省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各项任务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保障要素。建强农业强省建设人才队伍,优先保障农业强省建设涉及的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土地供应,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在工作中推动各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强化规划、项目、资金、要素的有效衔接、协同发力。三是典型引路。部分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较好、特色优势明显,有条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先行探索实践经验。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县,分类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