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如何在处理老物件时,保留珍贵记忆?

2025/08/08 10:37 来源:大河报 阅读:1.5万

图片由AI生成


  70岁的李老太太家里藏着一个“秘密”——她的衣柜,十年没彻底打开过。

  一摞泛黄的老照片、儿子小学时的红领巾、老伴留下的旧毛衣……每件物品都像一把钥匙,轻轻一碰就能打开回忆的闸门。“每次想收拾,拿起这件又舍不得那件,最后只能叹着气把柜门关上。”

  这不是念旧,而是一场无声的情感拉锯战。

  记者调查发现,超60%的老年人承认“被回忆困住”——他们守着满屋旧物,既无法狠心丢弃,又难以承受杂乱带来的焦虑。但问题在于,当物品积累超出空间负荷,反而会转化为心理压力。那么,如何在妥善处理这些物品的同时,既能保留珍贵记忆,又能让生活更加轻松自在?

  “断舍离”的第一步是要充分理解“回忆包袱”的情感价值

  为什么老人宁可住在‘杂物堆’里也不愿清理?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一病区副主任医师赵静揭露关键真相:“老年人的物品堆积现象背后,是深刻的心理需求。”

  “直接让老人丢弃物品是最糟糕的建议。”资深照护师王女士告诉记者,“这就像要求一个人删除自己的历史。”她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独居的周阿姨在子女强行清理其“破烂”后,出现了持续两个月的失眠和抑郁情绪。“那些被扔掉的布头是她给孙子做虎头鞋的剩余材料,对她而言是祖母身份的象征。”

  步入晚年,老年人常以物寄情,每一件物品都仿佛打开了一扇回忆之门。因此,赵静主任建议老年人在处理这些物品时,不妨分步骤进行,兼顾情感与实用性,让这个过程变得温和而有序。

  分类整理

  第一步,分类

  “我们可以先将所有情感物品分为三类:保留、捐赠和丢弃。”赵静主任进一步解释说,“保留那些具有重要情感价值且经常回忆的物品,比如祖传的首饰、重要的纪念品等;捐赠那些仍有情感价值但不再需要的物品,像旧衣物、书籍等;至于那些已经破损或不再有情感意义的物品,比如发黄的照片、破损的玩具等,就可以考虑丢弃了。”

  70岁的赵大爷在整理家中杂物时,就按照这个方法,将一箱旧衣物和老照片仔细分成了三类。对于保留的物品,他用标签记录了每件物品的故事。“这些物品虽然我不再使用,但每一件都有特别的意义,标记后我可以随时回忆。”赵大爷笑着说,他的眼神中透着满满的温情。

  第二步,标记

  对于那些决定保留的物品,赵静主任建议用标签或便签纸写上简短的说明,记录物品的来源和重要性。比如,“爷爷送的生日礼物,1985年”。这样一来,不仅自己能随时回忆起背后的故事,以后家人看到这些物品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

  数字保存法,让回忆更长久

  在某社区老年大学智能手机班上,68岁的赵美云(化名)正学习使用高拍仪。她将1956年的全家福扫描修图后,制作成动态电子相册,背景音乐是父亲最爱的《茉莉花》。“原来皱损的照片经过修复,连奶奶旗袍上的盘扣都清晰可见。孙子用AR技术让照片里的人眨眼睛,好像跨越时空的对话。”赵美云告诉记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老年人开始尝试将情感物品数字化保存。”收纳整理师田帅介绍道,“这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能让回忆更长久。”

  扫描老照片

  “选择一台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扫描仪很重要。”田帅说,“便携式扫描仪是个不错的选择,操作简单,方便携带。”65岁的刘阿姨在整理家中杂物时,就将一些老照片扫描成电子版,并上传到了云空间。“虽然这些照片是纸质的,但数字化保存后,我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看,不用担心损坏。”刘阿姨一边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一边欣慰地说。

  录制视频

  “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录制视频,这些设备操作简单,画质清晰。”田帅建议道,“将情感物品放在镜头前,慢慢讲述与这些物品相关的故事。比如,‘这是爸爸年轻时的照片,那时候……’然后将录制好的视频保存在手机或云存储中,也可以分享到微信视频号或抖音等平台,方便分享给家人和朋友。”72岁的陈奶奶就录制了一段视频,讲述了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虽然照片已经发黄,但通过视频,我可以把故事讲给孙子听,让他了解过去的生活。”陈奶奶说,她的语气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情感流转法,让记忆在传递中增值

  心理学上有种“社会性传承”理论,指通过物品传递实现代际情感联结。心理赋能师王晨发现:“当老人知道某件物品将被特定对象珍视时,分离焦虑会显著降低。”

  这种传递充满创意。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全国多地都发起过类似“故事漂流瓶”的活动。参与者将承载记忆的物件放入透明盒子,附上二维码故事链接,供他人借阅观赏。87岁的王老曾参与过类似的活动,他放入的是一枚1980年的企业徽章,“现在有七个人‘借’过它,最远传到了广州。徽章不再锁在抽屉里,而是变成了活的史料。”

  家庭仪式也是重要载体。山东菏泽的崔家每年春节举行“传家宝”仪式,长辈会选择一件物品讲述其意义后赠与晚辈。去年,80岁的祖母将保存60年的《智取威虎山》演出票根传给喜欢京剧的孙女航航,“票根上的日期正好是她的生日,这种巧合让普通的纸片有了魔法。”

  整理物品更是心理调适

  “处理回忆包袱的终极目标,不是清空而是梳理。”心理赋能师王晨指出,“就像整理书籍,目的是让想读的时候能立即找到,而非单纯减少数量。”她建议各位老人可以采用“博物馆策展人”思维: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妥善保存;其余可以拍照留存后流转出去。

  77岁的宋大爷在经历轻度中风后突然醒悟:“囤聚的旧物就像心理上的血栓。”近期,他请了专门的收纳师帮助整理了家里堆放的旧物,还打造了一处“人生精品阁”—两平方米的展示柜集中存放精选记忆物品,其余或数字化或转赠。“现在每天看着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反而比过去满屋子杂物时更觉充实。”

  “清理空间不仅能减少安全隐患,比如堆积引发的绊倒风险,还能提升生活品质。”赵静主任告诉记者:“老年人可以通过培养新爱好,比如园艺、绘画等,转移注意力,减少对过去的过度依恋。”

  “我最近就迷上了养花。”75岁的李奶奶笑着说,“每天照顾这些花花草草,感觉生活充满了乐趣,也没那么多时间去想那些旧东西了。”(记者 韩懿亭)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