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弯已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问题 如何科学“扶正”小脊梁?
2025/08/04 15:37 来源:大河健康报 阅读:1.7万
脊柱侧弯的患儿 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医师 王亚寒 供图
□记者 孙倩文
脊柱侧弯、扁平足等儿童肌骨问题,正悄然威胁着孩子们的体态和健康。然而,与肥胖、近视不同,脊柱侧弯发病较为隐匿,不易被察觉。
今年3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河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河南省儿童健康“五小”专项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围绕强化“小骨干”提出,到2027年年底,力争实现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大对儿童脊柱侧弯、扁平足、矮小症等骨骼发育异常筛查力度;制订同质化的中医药综合防控技术方案,统一质控标准,探索建立以儿童脊柱侧弯为重点,以儿童扁平足、矮小症等骨骼发育异常为补充的中医药综合防控体系。
继关爱“五小”之“护星”行动、“轻苗”行动、“明眸”行动后,大河健康报推出第四期专题报道——“护脊”行动,聚焦“小骨干”,为孩子们的脊柱健康护航。
现状透视
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病率逐年上升
今年暑期,一些医院的骨科和脊柱外科接诊了不少因脊柱侧弯就诊的中小学生。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统计,全国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筛查检出率高达23%,脊柱侧弯发病率为2%~3%。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委员会流调数据,结合权威杂志、国内专家共识,预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发生脊柱侧弯的人数已经超过500万,并且还在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脊柱侧弯已经成为继肥胖、近视之后,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河南省的最新筛查数据显示,我省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检出率为2.1%,其中脊柱侧弯占90%,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主管医师许凤鸣介绍,脊柱侧弯的发生存在性别、城乡和学段差异。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可能与女性核心肌群力量发育滞后、脊柱稳定性相对较弱有关,尤其在青春期生长突增阶段更为突出;城市学生检出率高于农村,可能与城市学生静态行为时间更长有关;随着年龄和学段的增加,脊柱侧弯筛查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学业压力增加、长时间伏案学习、体育活动时间减少等有关,这些都会增加脊柱弯曲异常的概率。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夏冰介绍,脊柱侧弯在女生中的患病率是男生的5~8倍,且生长发育高峰期(10~14岁)病情进展最快。脊柱侧弯会诱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患儿常因自卑心理减少集体活动,导致运动能力下降。重度的脊柱侧弯会使患儿脊柱活动受限、心肺受压,造成心慌气短,影响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压迫脊髓,造成瘫痪。
深挖根源
脊柱侧弯为何青少年多发
夏冰介绍,脊柱侧弯是指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超过10°(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脊柱侧弯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等。特发性脊柱侧弯最常见,约占所有脊柱侧弯的75%,好发于13~15岁的青少年,以女性多见,青春期生长高峰期容易进展。
“一旦发现脊柱侧弯就要及时纠正,查找引起脊柱侧弯的病因。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虽原因不明,但最为常见。对于疾病引起的脊柱侧弯,要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如果出现先天性脊柱侧弯,还要进一步筛查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系统有没有问题。”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医师王亚寒提醒。
为何脊柱侧弯在青少年中呈多发态势?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脊柱侧弯多发的原因也和后天因素有关,很多孩子因久坐、运动不足导致核心肌群无力、韧带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下降。此外,不良姿势(如趴桌、歪头、弓背、“沙发瘫”、单肩背书包等)、课桌椅高度不匹配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脊柱侧弯高发。
“家长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在家帮孩子筛查:让孩子往前弯腰,家长从后边看孩子的背部两侧是否一样高,如果背部两侧不一样高,就可能提示异常,需要及时就医检查。”王亚寒提醒,对于脊柱侧弯的治疗,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侧弯度数、进展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按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国际治疗原则,Cobb角(脊柱侧弯评估中常用的指标之一,表示侧弯曲线的最大倾斜角度)<10°的患者建议进行姿势锻炼+定期观察;Cobb角为10°~20°的患者建议进行医学形体训练;Cobb角为20°~40°的患者需要进行医学形体治疗+戴软/硬支具;Cobb角为40°~60°的患者,国际原则为手术治疗,部分柔韧性好的患者可选择戴矫形支具+医学形体治疗+强化康复的综合性保守治疗;Cobb角>6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早期干预
脊柱侧弯发病隐匿,抓住治疗时间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脊柱侧弯发病隐匿,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容易被忽略。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下文两个真实的案例,揭示了治疗时间窗口对患儿命运截然不同的改写。
小杰1岁时进行常规体检,被细心的社区医生发现双肩略有不等高,弯腰时背部一侧微微隆起。孩子父母立即带他到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脊髓病中心就诊。X光检查确诊小杰为先天性腰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脊柱侧弯,节段侧弯角度约40°。完善检查后,该院刘福云教授为其制订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进行微创“半椎体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花费低、术后恢复快,如今小杰运动自如。
小丽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由爷爷奶奶照顾。幼时背部就有些不平整,但老人以为是“还没长开”。直到14岁,小丽洗澡时被母亲发现背部严重扭曲变形才匆忙就医。此时X光片令人揪心:脊柱严重弯曲,主弯已达到90°。小丽不仅外观畸形严重,心肺功能也已受到影响,治疗变得极其复杂和昂贵。她需要先经历数周风险更高的“头盆环牵引”,逐步拉伸严重僵硬的脊柱和软组织。随后是长达8小时的大手术:多节段脊椎截骨、广泛的椎弓根螺钉及金属棒的置入与矫形、大量的自体骨及人工骨移植进行长节段融合。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漫长,术后还需长期康复训练,且脊柱的活动度不可避免地部分丧失,巨大的疤痕也将伴随其一生。
为何都是脊柱侧弯,两人的结局却有天壤之别?夏冰解释道,婴幼儿和儿童脊柱生长潜力巨大,这意味着畸形可能快速加重,也意味着早期进行干预能有效利用生长力量引导脊柱向更直的方向发展。一旦骨骼接近成熟,矫形难度将剧增;而早期发现的侧弯,脊柱和周围软组织相对柔软,矫形相对容易。长期未治的严重侧弯(>50°),脊柱会变得异常僵硬,如同生锈的钢筋,强行矫正风险高、效果差,常需创伤性极大的截骨手术;严重的脊柱侧弯不仅影响外观,还会挤压胸腔,损害心肺发育与功能,也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早干预能最大限度预防这些不可逆的继发损害。
对于治疗成本和风险来说,早期、轻度侧弯的治疗(戴支具、微创手术)通常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并发症少。晚期、重度脊柱侧弯的治疗则意味着更复杂的手术、更高的费用、更长的恢复期、更大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和更多的功能损失。
多方协同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强化“成长支柱”
目前,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脊柱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已明确将脊柱健康检查纳入中小学生体检项目。
“学校常规体检是儿童青少年骨骼健康监测的重要关口。当前,学校体检多采用一般检查、前屈试验和躯干旋转角测量,但受限于筛查成本、设备条件和流程设计等,目前仍存在一些易被忽视的‘盲区’,如轻度的侧弯存在漏检情况。青春期脊柱生长快速,早期侧弯可能因代偿机制未表现出外观异常,容易出现漏检。”许凤鸣介绍。
为加强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防控工作,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组织编写了《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防控技术指南》,以指导规范、科学地开展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流行病学调查、筛查及防控工作。该指南提出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定期开展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筛查、将脊柱弯曲异常筛查结果纳入学生健康档案、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创建科学规范的干预与矫正技术等。
据了解,河南省已将脊柱侧弯筛查项目纳入幼儿园或新生入学体检内容,并将脊柱侧弯筛查结果纳入学生健康档案,动态监测学生脊柱健康状况。
“专项行动提出,要加大对儿童脊柱侧弯等骨骼发育异常筛查力度;制订同质化的中医药综合防控技术方案,统一质控标准。通过统一筛查技术标准、筛查工具、操作流程以及结果判定等,可以消除区域间技术差异,确保每个孩子获得同等质量的筛查服务。”许凤鸣提到。
如何加大脊柱侧弯等骨骼发育异常的筛查力度?有哪些干预措施?对于上述问题,夏冰建议,要完善筛查体系,建立健全学校、社区、医疗机构联动的筛查网络。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脊柱侧弯等骨骼发育异常的初步筛查,社区配合宣传和组织动员,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诊断和复查服务;提高筛查技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等;对于筛查出的问题儿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轻度脊柱侧弯可通过运动疗法、戴支具等进行矫正,扁平足可根据症状进行功能锻炼、定制弓足垫、手术等治疗。同时,建立长期的跟踪随访机制,监测孩子的骨骼发育情况。
“为做好儿童骨骼发育异常的系统化诊疗,需要构建‘预、筛、管、治、康’全链条服务,从预防、筛查、管理、治疗到康复,全面守护儿童成长基石。还要建立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如针对脊柱畸形患儿,由骨科、康复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为患儿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此外,针对儿童肌骨问题的精准识别与规范化诊疗还需要进行定向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在儿童肌骨问题筛查与诊疗方面的能力。”夏冰提到。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预防脊柱侧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确坐姿,尽量使背部挺直。避免久坐,减少脊柱压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核心肌群。
对于学校来说,要定期开展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学生的课桌椅换成高度可调节的课桌椅。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发现孩子存在脊柱侧弯问题,要及时带孩子去治疗矫正。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才能共同强化孩子的“成长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