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 打造高效能治理标杆城市
2025/08/04 14:34 来源:郑州日报 阅读:1.7万
微网格长王先朋(右一)是社区里的热心人
金水工会驿站为户外劳动者送上“健康礼包”
徐红燕(左一)用心用情捕捉每一户村民的冷暖
网格虽小,治理有道。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的鲜活实践中,广大网格员是“微网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一双双“铁脚板”走遍大街小巷,记录每个角落的所需所盼,“网”住居民群众的柴米油盐;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将“服务为民”的誓言化作件件暖心实事;让党的关怀通过网格的“神经末梢”精准传递到千家万户,成为居民口中名副其实的“贴心人”。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他们身上,讲述可知可感的故事,展现基层治理温度和成效。
微网格长王先朋:
七旬老人社区种下“小红花”
“一想到退休后还能继续在社区发光发热,为邻里街坊做点事儿,就特别有成就感。”提及退休后的“网格生活”,郑东新区商都路办事处创业路社区微网格长王先朋觉得很幸福,也特别激动和自豪。
今年71岁的王先朋是位退休教师,自从当上微网格长,她就成了小区里的忙人和名人,走在社区里,时不时有人找她攀谈,或拉家常或反映情况,她都会乐在其中,耐心听、认真记,再一一想办法解决落实。
“这么大的社区,光靠社区现有十来名工作人员肯定不够,我们这些微网格长就是要当社区‘好帮手’,让社区更和谐。”王先朋说,在社区书记的推荐下,商都路党工委任命她为创业路社区微网格党支部书记和总指导员,他们这支主要由退休人员组成的微网格队伍,凭借对小区情况了如指掌,大大提升了社区在组织活动、调解矛盾等方面工作成效。
在王先朋看来,社区要和谐,得让邻里融洽起来,这就需要当好活动“发起人”,活跃社区气氛。
“这两年,我们组建了舞龙队、柔力球队等16支社团,由微网格长担任负责人,以兴趣为纽带将居民凝聚在了网格中。”王先朋说,如今,社区活动场地成了“信息交流站”,谁家有事搭把手,谁有困难需帮助,都能在这里及时知晓和响应。照顾特殊邻居、张罗友邻集体过节……大家伙儿都抢着参与,效果很好。
尤其是在中秋节、重阳节这样重要的节日,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现场,很多老人和儿女都会聚在一起,参与互动,亲情、邻里情在此刻都得到了升华。活动结束后,很多老人的子女特意找到王先朋,感慨道:“平时工作忙,陪爸妈的时间太少了!看到他们这么开心,我们既高兴又愧疚。以后得多抽时间带他们出去走走,好好尽孝心!”网格活动带来了欢乐,也成了居民们的“情感港湾”。
王先朋说,大家认可微网格长的工作,没有别的技巧,就是要用心用情,当好邻里“贴心人”。
为了更加精准服务邻里,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单身大龄青年和有心理困境的青少年,她牵头成立“小红花帮帮团”,成员已有1351人,服务范围也日益精细。
其中,网格红娘帮帮团已举办公益相亲会25场,吸引超1600人次参与,成功牵线47对。同时,“小红花帮帮团”设立了专门的“老人照料组”,对7名独居老人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长期结对帮扶。许多老人生活上遇到难题,会第一时间向身边的微网格长求助。因为离得近、响应快,年龄相仿更易沟通,赢得了老人的深度信任,被亲切地称为“比家人还贴心的身边人”。
“虽然忙碌,但内心无比充实和快乐。”回顾这两年的微网格长工作,王先朋说,作为一个老党员,只要党有号召,群众有需要,身体还允许,就会一直在微网格长岗位上干下去。
本报记者 覃岩峰 文/图
西里路社区:
“治理绣花针”穿起民生千条线
在郑州核心商圈腹地,一片仅0.19平方公里的“袖珍”版图上,金水区杜岭街道西里路社区,正以“绣花功夫”编织一张以网格为经纬的精细化治理画卷。
“袖珍社区”藏乾坤,承载着7个居民楼院、5家公共单位、55家市场主体的多元需求,他们以5个网格、17个微网格与2个专属网格为“尖兵部队”,以“绣花功夫”打磨出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生动样板。
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人。西里路社区聚焦“选育管”全链条,精心锻造一支结构优、能力强的网格铁军。社区突破单一来源,将职能部门骨干、优秀年轻干部、公共单位代表等23人纳入网格员与微网格长队伍,更创新吸纳外卖骑手、商户店主成为治理“合伙人”。多元血液的注入,使网格触角延伸到商圈每个角落。每周定期的专业培训,覆盖消防急救、矛盾调解、应急处置等实战技能,4名网格长已实现专业“持证上岗”。社区依托党建引领网格化平台,实时掌握网格员巡查轨迹、事件上报情况,以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评优表彰、工作补贴挂钩,差异化激励机制让网格服务效能持续升温。
绣花贵在功夫。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课题,西里路社区以创新机制凝聚共治合力,练就“非常”功夫,让难题在网格内化解。“凉亭议事会”让矛盾不出格。每月25日固定成为社区“说事日”。网格员、辖区单位、党员群众围坐凉亭,围绕网格员收集的议题,按照“提、议、办、评”四步走,敞开交流、集体决策。今年以来,22个治理顽疾在此破解——从4个老旧楼院的智能门禁、暖气管网焕新,到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托管角的落地,民生关切一一回应。
校社联动为治理注入“青”动能。社区携手郑州幼专打造“多Young青春”实践站,吸引500余名大学生深入网格。通过“思政实践进网格、志愿服务进楼院、邻里互助进万家、应急救护进校园、文化传承进心田”五进活动,青春力量成为治理生力军。
在西里路社区,每一个网格员都是“六边形战士”,集“宣传员、巡查员、信息员、调解员、服务员”为一身,战斗力爆棚。网格员对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开展常态化巡查,结合网格平台视频轮巡功能,实现安全隐患“秒级响应”。今年6月,一次例行巡查中,网格员发现某摄影器材店内浓烟弥漫,火速拨打119并组织店员扑救,最终挽救了价值千万元的资产。社区成功培育“百享剧社”“平安巡逻队”等16支社会组织,依托“文明小杜”小程序,创新推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居民、商户参与文体活动、平安守护的热情被有效激活,一个融合居民、社区、商户的线上互动服务生态圈逐步成型。
西里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郭琳表示,今后工作中将充分用好“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巩固提升“十个一”治理格局,在锻长板与补短板中持续深化网格治理创新,让这根“治理绣花针”继续穿起民生千条线,为建设高效能治理标杆城市贡献基层力量。 党贺喜 鲁慧 文/图
网格员徐红燕:
做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连心桥”
晨曦微露,徐红燕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新密市城关镇高沟村的街巷中。她走走停停,目光扫过每一处角落——电线是否垂落?独居老人院门是否开启?作为新密市高沟村的一名网格员,她早已习惯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眼睛捕捉每一户村民的冷暖。
网格虽小,但是工作却千头万绪。徐红燕深知精准信息是治理基石。她一手依托基层数字化工作台,线上细心核对;一手推开村民家门,逐户“拉网”摸排。125户527人的信息,11个特殊群体的状况,1处隐患点,6家企业组织的动态……最终汇聚成线上线下精准一致的“活地图”。这些数据无声流淌,为村委决策提供坚实支撑,也为精准服务铺就了道路。
在徐红燕看来,网格里无小事。今年以来,她共排查出道路破损、水管老化等45处隐患,18件现场解决,27件迅速上报。“帮扶日”走访时,得知村民冯某缺钱就医,她立即发起网格募捐,63户村民一天之内筹集1.11万元。当发现独居老人高某家中电线垂落脆弱危险,她立即电话邀来专业电工更换。“现在网格员天天在村里转,有问题随时能说,能解决!”村民朴实的话语,成了徐红燕工作价值的最好体现。
治理之网,从来“千针万线”。徐红燕积极呼应新密市“一村(格)一警”部署,将村“两委”、包村民警、干部紧紧凝聚在网格之中。线上网格群、线下恳谈会,织就了信息收集的大网。去年10月,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翻新产生矛盾,她在群内发现“火苗”,立即赶到现场,同时联动民警、村干部在网格议事室“架”起调解桥梁,最终矛盾化解于无形。近年来,高沟村凭借“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民调队伍”协同发力,成功实现了辖区“零案件、零事故、零上访”的治理目标。
面对新时代治理要求,徐红燕主动拥抱数字变革。她灵活运用“连心群”、村视频号,让政策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手把手教会村民使用“郑好拍”“在新密”小程序上报问题。从邻里摩擦到管道漏水,小问题即刻处理,复杂事项平台流转、全程跟进。一次,村民通过“郑好拍”上报断裂线杆,她核实位置后平台派单,短短两日隐患即被清除,曾经“跑断腿”的办事模式,已被“在家等结果”的便捷体验取代。
在党建引领网格化的实践探索下,高沟村的网格化治理已有了“口碑”,群众满意度稳步攀升,邻里和谐蔚然成风。徐红燕奔走在网格中的身影,正是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连心桥”,她织密的是信息网,连接的是村民的心。当更多像徐红燕一样的网格员深耕“责任田”,郑州的乡村治理之网将会愈发紧密、牢固。
本报记者 郭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