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基孔肯雅热病河南数十年来仅一例 夏季防蚊仍不可松懈

2025/07/25 16:56 来源:郑州日报 阅读:3.3万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三病区主任李三景在接受记者采访


  近期广东佛山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引发关注。作为中原腹地的河南是否面临风险?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三病区主任李三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明确答案:河南近几十年仅发现一例输入性病例,尚未发现本地传播,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夏季蚊虫防护仍不可松懈。

  输入病例:河南数十年来仅一例,症状轻且已康复

  李三景主任介绍,基孔肯雅热本质上是一种“南方病”,好发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河南极为罕见。近几十年来,我省仅在去年11月报告一例输入性病例。该患者为在豫印度留学生,回国度假期间感染,返程时在中国机场因发热、皮疹被检出,经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诊治。其症状较轻,抗体检测阳性,未用特殊药物,仅经观察隔离后迅速康复,未引发二代传播。

  “这个病在河南的传播风险较低,历史病例极少。”李主任强调,“广东佛山的两千余病例,目前无死亡报告,多为轻症。”

  近日,河南疾控发文提醒,目前我省主要面临输入风险,主要策略为防输入,防本地传播,主要措施为防蚊灭蚊。

  疾病特征:蚊媒传播明确,症状需与登革热区分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李主任明确指出:“人和人之间若无蚊媒,几乎没有直接传播风险。”

  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

  突发高热(常达39℃~40℃)与寒颤

  严重关节疼痛:以手腕、脚踝、手指等小关节为主,伴肿胀,疼痛可能持续长达数年

  皮疹:发热后2-5天出现,多始于四肢,后可蔓延至躯干、面部,呈红色斑丘疹(凸出皮肤的红色疙瘩)

  李主任特别提醒需与登革热鉴别:登革热疼痛更剧烈(常如“断骨”般),多影响大关节(膝、肩、腰椎),且早期即出现白细胞、血小板显著降低;而基孔肯雅热血常规通常正常,小关节(指关节、手腕)疼痛更典型。

  科学防范:防蚊是核心,不适及时就医

  针对防范,李三景主任给出4点建议:

  1.防蚊灭蚊是根本:居家使用纱窗、蚊帐,外出尽量穿长袖长裤,喷涂有效驱蚊剂(如含避蚊胺等成分产品),清除积水减少蚊虫滋生。

  2.南方旅行加强防护:前往广东、海南或东南亚等流行地区,需尤其注重防蚊。

  3.识别症状早就医:若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皮疹,切勿简单当作感冒。尤其近期有南方或境外旅居史者,应主动告知医生。

  4.慎用退热药:发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专家提醒:夏季警惕多种虫媒传染病

  李主任同时指出,夏季是虫媒传染病高发期。除蚊媒传播的基孔肯雅热、登革热、乙型脑炎外,蜱虫叮咬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等疾病,白蛉叮咬则可能传播黑热病。“一旦在山区、草丛活动后出现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不明原因贫血,务必及时排查相关虫媒病。”李主任提醒,“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任倩倩 陆梓昕 文图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