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62岁老支书的“民生答卷”:17年的坚守,他让村庄变得越来越美

2025/07/24 10:38 来源:大河报 阅读:2.3万

郭全义


后里庄村的功德碑


延津县东屯镇后里庄村


  “三年筹资30多万,把俺全村大街小巷都硬化个遍;给老年人发鸡蛋也是从他家提,村里的事就像是自己家里的事一样,需要钱了拿起家里的钱就走。”在延津县东屯镇后里庄村党支部委员柴清军口中,村党支部书记郭全义就是这样的人。今年62岁的他,依旧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忙碌着。从2008年担任村委会主任,到2020年接过村支书的担子,17年扎根乡村,他用脚下的路、眼里的绿、心里的民,在豫北平原上写下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担当。

  泥泞里踏出的“修路承诺”

  “以前咱村的路,那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提起村里的老土路,后里庄村村民郭红波记忆犹新。他说,最愁的是下雨天,街上的大坑能没过膝盖,孩子上学得背着走,老人出门更是难上加难。2020年,郭全义刚担任村支书时,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出行问题。“群众的需求就是咱的任务,当干部不能看着大家遭罪。”郭全义在第一次村“两委”会上拍了板:“头一年,先啃下最难的硬骨头!”

  说干就干。郭全义带着村“两委”班子先跑镇里、县里争项目。在东屯镇党委的支持下,修路的项目终于批了下来。当时,郭全义的想法是把下水道一起埋进地下。“农村修路不能只顾眼前,没下水道,雨天还是堵,环境好不了。”郭全义说,“咱修的不是路,是子孙后代的方便!”

  “项目资金只够修主路,配套的钱咱自己想办法!”可摆在眼前的现实很骨感:村集体账上,每年只有3000元收入——那是村里一口老池塘的承包费,连日常开支都捉襟见肘,更别说修路这种“大工程”了。

  郭全义带头捐了5000元,村“两委”干部和党员跟着响应,你3000我1000。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们也300元、500元地凑钱。2021年9月,后里庄村第一条大街破土动工。第一年,修了一条主街、三条小巷;第二年,又一条主街、四条小巷铺上了水泥;第三年,全村98%的胡同、小路都改头换面。三年里,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硬是筹集了30多万元的修路资金。如今,雨天的后里庄,街上不见积水,胡同里干干净净,孩子们能在路边追着玩,老人们也爱在门口晒太阳。

  村庄“颜值”提升惹人羡

  路修好了,郭全义又盯上了村里的“颜值”。“路平了,还得树绿了,看着才舒心。”可村集体账户上那点钱,连日常开支都紧巴,买树苗的钱从哪儿来?

  “我先垫上!”郭全义没多想,从家里的积蓄里拿出1万多块,拉回了一批国槐、月季。他带着党员群众在路边挖坑、栽树、浇水,整整忙了半个月。那段时间,他白天在村里忙活,晚上还得去自家的养鸡场喂鸡——6000只蛋鸡和50亩承包地,是他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年也就十来万,刚够维持生计。

  “郭书记自己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可他总说‘村里的事比家里的急’。”村党支部委员柴清军说,这些年,村里建设需要捐款他带头捐,着急的开支他先垫,从来没有因为钱不到位耽误村里的工作。如今的后里庄,主街两侧绿树成荫,巷口的小花坛里月季绽放,墙角的杂草没了,邻村干部都羡慕:“后里庄真是大变样了!”

  坚守岗位上的“初心”

  最近,郭全义正忙着村里的“头等大事”——天然气开通后的路面恢复。为了让村民冬天能用上干净方便的天然气,上半年村里为开通天然气挖沟埋管,不少路段被挖开。“管道通了是好事,但路挖坏了咋行?得赶紧修好,不能让大家走坑坑洼洼的路。”如今,天然气已顺利通到家家户户,挖开的路面正一点点恢复平整。

  “只要还在这个位置上一天,就得干好一天。”郭全义站在村头刚填埋好的路面旁,语气里满是踏实。有人劝他“歇口气”,可他不这么想。从泥泞小路到平坦大道,从烧柴做饭到天然气入户,从杂乱院落到绿树成荫,郭全义用17年的坚守,把一个普通的豫北村庄变得越来越美。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知道“群众盼啥就干啥”。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郭全义这样的基层干部,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对群众的深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干,才让一个个村庄焕发新生,让“好日子”的愿景照进了寻常百姓家。郭全义在岗位上的坚守,站得扎实、站得暖心,更站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亚林 文图


责任编辑:孙方媛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