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为思政教育铸魂赋能强基
2025/07/18 10:22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1.6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复兴的深厚底蕴,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泉。近年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动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始终将文化传承创新置于战略位置,深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持续打造兼具思想厚度与传播力度的精品力作,积极助力郑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以实际行动为文化传承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把握方向导向,以坚定立场守护文化根脉
方向引领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导向至关重要。学校坚定不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坚决扛牢文化传承创新职责,立足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整合学科、平台、人才等资源,积极推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践行文化强国使命中构筑文化传承新高地。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筑牢文化传承的 “导航仪”。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师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从课程建设、科研立项、实践活动等方面制定43项具体举措,将文化传承成效纳入考核指标,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搭建创新平台,整合研究力量,打造文化传承的 “孵化器”。学校整合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4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成立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22个校级研究中心,其中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旅游教育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被评为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被评为第一批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024河南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建设研究报告》《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黄河历史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报告获省政府相关领导批示,凸显高端决策影响力。
三是开展学术交流,挖掘时代价值,激活文化传承的 “解码器”。学校围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主题,深入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定期举办“旅院大讲堂”学术论坛,邀请文化学者、教育专家与师生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路径。与郑州市社科联联合举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论坛”,为进一步推动郑州文旅融合发展,提升郑州文化软实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贡献智慧。承办郑州市黄河标志和吉祥物征集活动,举办“唐宫小姐姐带你游河南”“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等文化旅游论坛,为讲好黄河故事、传播河南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以破壁之力打响文化品牌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思政教育的活力在于融合。学校打破传统文化传承的刻板模式,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的各个环节,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让思政教育在文化浸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是融入教育教学,丰富课程资源,畅通文化育人的 “主渠道”。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文化赋能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传统文化类通识教育课程,建成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了德育特色案例29个,培育思政课程教学名师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培养企业兼职德育导师29名。培育省级思政宣讲团,打造省级思政教学团队,获评“第十届河南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立项河南省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1个。提升思政课程质量,获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金课”特等奖1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优秀课程奖”3项。推进“1廊4室”文化建设,开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人、全国社会实践个人1人、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大美学工奖1项。
二是融入科学研究,推动传承创新,点燃文化育人的 “动力源”。学校发挥地域研究特色优势,邀请国内知名学者、非遗传承人建立名师工作室,锚定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教学研究两个主攻方向,深入文旅、基础教育、非遗三条主线,持续擦亮中原文化。近年来,学校主持制定国家教学标准2项,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省级6门,省级一流核心课程3门。《大学生传统经典文化读本》入选教育部马工程教材建设目录,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4部,形成高水平课程与教材体系。出版《黄河流域城市文化可读性研究》《黄河文化与发展保护研究》等学术专著10部,《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获文化和旅游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项,发表论文400余篇。
三是融入专业实践,增强育人实效,锻造文化育人的 “练兵场”。学校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路径,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育人体系,并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原非遗博物馆、河南省“文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平台为基础,聚焦剪纸、蜡染、泥塑、漆画、木雕、皮雕等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常态化邀请地方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美学元素深度融入学生专业创作的全流程。学校先后获得校园文化活动类奖项12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93项,市级奖项25项。依托“1+5+N”网络阵地,深化“融媒体+育人”建设,打造一批“文旅+思政+专业”的网络文化作品。在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发表宣传报道57篇,荣获省级校园文化精品项目1项。
汇聚创新动能,以实干担当彰显强市作为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学校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同频共振,以文化自信引领办学实践,彰显职教院校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以文化人的思想根基,拧紧担当作为的“总开关”。学校树立 “以文化人、厚文强功” 的育人理念,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构建“价值引领—文化浸润—产教协同”三维育人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红色文化的精神谱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阶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精心打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特色育人品牌。同时,深化与知名文旅企业的战略合作,成立中原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创新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通过项目共创、平台共享、师资共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扎实落实 “五育并举”育人方针,让文化育人真正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二是发挥科研优势,践行以文润城的使命担当,绘好担当作为的“施工图”。学校深度融入文旅强省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分层分类开展社会培训。持续建设省级“双师型”、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省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省级“1+x”证书师资培训基地,成立郑东新区瑞云路社区学院,累计培训旅游大类师资5300人次,政府、企业行业培训11000人次,开展职业技能认定3500人次。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被《人民政协报》专题报道。
三是聚力社会服务,奏响以文惠民的时代旋律,唱好担当作为的“协奏曲”。学校面向县域经济建设,与新县、平顶山、鹤壁、登封、汝州等优秀旅游市县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和文物普查服务。旅游管理学院教师团队制定的《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河南袁桥古村乡村旅游规划》落地实施,助力袁桥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与建业电影小镇、只有河南、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郑州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等知名企业深入合作,在人才供给、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先后多次服务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应急志愿服务培训班、中国网络文学论坛、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省市两会等重大活动,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作者系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类)“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SJGLX1034)研究成果。(肖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