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鹤壁市姬庄村:以孝为支点,撬动乡村治理与文明乡风双重蝶变

2025/07/07 13:40 来源:大河报 阅读:3.2万

“村规民约”上了墙,群众心里亮堂堂

  在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淇水湾街道,姬庄村正以孝文化为支点,撬动乡村治理与文明乡风的双重蝶变。这个曾因“垃圾坑”让村民烦心的村落,如今将传统孝道转化为现代治理动能,让“姬”聚孝心的美德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底色。近日,记者走访看到,废弃坑塘改建的孝道文化游园里,孝亲漫画与村民的笑脸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明新景。

  婆媳互敬:

  用日常温情书写家庭和睦范本

  清晨五点半,50多岁的村民赵体珍已在厨房忙碌。为上班的儿子儿媳备好早餐、给孙子穿好衣物,当同龄人刚起床时,她已完成家庭“早间战役”。抱着孙子走街串巷时,即便腰疾发作也坚持不让年轻人分心:“他们安心搞事业,家里有我呢。”这句朴素的担当,是她30年的治家之道。

  儿媳对这份付出有着细腻回应:察觉婆婆更年期情绪波动,她网购养生茶搭配旅游攻略;带老人下馆子时故意“谎报”菜价,只为让节俭惯了的婆婆安心品尝。“有次给她买羊绒衫,她念叨了一周‘浪费钱’,但逢人就悄悄撩起袖口展示。”儿媳的讲述里,藏着两代人无需言说的温情默契。在姬庄村,像这样的“好婆婆好媳妇”组合已评选出80余对,她们的故事被镌刻在孝道文化游园的家风长廊上。

  青春接棒:年轻人用行动重释新时代孝道

  24岁的李娜以青春之力重释孝道。母亲聋哑,父亲靠工地打工支撑家庭,即便生活不易,父母仍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份坚韧,让李娜从小便以行动践行孝心,洗衣刷鞋、按时归家,点滴小事尽显体贴。

  工作后,李娜放弃郑州幼师岗位返乡,只为能随时陪伴父母。她优先选择离家近的工作,方便帮不识字的父亲记工时、填资料,还常用手语与母亲逗趣,让曾经沉默的母亲,如今成了抱着外孙散步的“开心姥姥”。

  成家生子后,李娜坚持自食其力,主动承担起父母医保办理、家电维修等琐事。“小时候觉得孝是洗碗刷鞋,现在明白是让他们有依靠。”李娜的感悟,折射出年轻一代孝道观的进化。在姬庄村,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正通过树立孝老爱亲榜样,将陪伴父母、精神赡养等新理念融入乡村生活,为传统孝道注入时代内涵。

  制度赋能:让孝道从美德变成治理引擎

  姬庄村将“孝”字郑重写入村规民约,让“孝”从道德自觉转化为制度规范。

  村里把“屋子打扫是否干净、老人衣物是否整齐”作为评判孝老的细节标准,同时村“两委”还组织村民签订《孝老承诺书》,让尽孝从“口头承诺”变为“书面约定”。让敬老爱老从模糊的道德倡导,转变为有章可循的具体规范,“厚养”在村里蔚然成风。

  从2019年起,村里每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十大孝子”等评选活动,至今已选出80余位先进典型。这些身边的榜样成为村民学习的标杆,激励着大家见贤思齐。此外,村里还深入挖掘家风故事,通过“婆媳相互夸,传承好家风”等主题活动,挖掘出如陈国军三十年如一日照顾母亲等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在全村营造出浓厚的孝善氛围。

  文化聚力:绘就乡村振兴的文明底色

  记者走进姬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姬友洲指着一处景观介绍:“这个孝道文化游园,曾是600平方米的垃圾坑。”如今,坑塘已华丽变身——“二十四孝”漫画墙,墙面彩绘也将“百里负米”故事与现代乡村生活场景融合。这种浸润式传播催生显著变化——过去蹲墙根闲聊的老人,如今在孝道游园当起义务讲解员;曾抱怨“带孙累”的婆婆们,主动成立“育儿互助组”。

  “用德管干部、用法管村庄、用孝管村民”的“三管模式”,成为姬庄村实现环境美到风气美跨越的金钥匙。

  从婆媳灶台前的温情互动,到年轻一代返乡的孝老选择,再到制度层面的文化治理创新,姬庄村的实践证明:当传统孝道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便能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在这里,每个家庭的“小孝”正汇聚成推动乡村发展的“大孝”,如同点点星火,最终在中原大地上铺展出文明乡风的绚丽画卷,照亮乡村振兴的奋进之路。(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谷武民 通讯员 李庆 文图)

责任编辑:张丽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