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息县弱筋小麦在酿酒大省贵州声名显赫
2025/07/04 15:22 来源:大河报 阅读:3.9万
大型收割机正在息县一处麦田作业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专家正在对小麦进行各种指标的检测
工作人员正在对数据中心进行管理
大型收割机正在息县一处麦田作业
无人机群正在息县一处麦田进行飞防作业
无人机群正在息县一处麦田进行飞防作业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专家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小麦收割完成后,智能农机完成了麦茬高粱的播种作业
要问中国哪里的农民是“通才”?淮河沿岸息县的农民群体必然榜上有名。
“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夏插秧,冬种麦,建县3000多年的息县,稻麦轮作仅仅是农业“技能树”上的基础节点。
如今,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实施科技赋能,大型农业企业整合资源,息县农民聚焦弱筋小麦种植,从精准选种育苗到卫星辅助耕作、数字化田间管理,他们用现代科技将每一粒小麦的品质拉高到极致,将这片沿淮沃土打造成了全国顶尖的“弱筋小麦”黄金产区。
一粒小麦让淮河与赤水河发生奇妙连接
6月23日,记者来到信阳市息县智慧农谷的弱筋小麦核心种植区内,看到成片的百亩方田里,一行行高粱正在茁壮成长。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行与行之间像用游标卡尺“卡”过一样,是那么的均匀;一行到头直通天际,是那么的笔直,像用线“弹”过一般。
下午4时的田间,清风怡人,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宏升公司)科技副总经理刘祥臣站在田埂上,指尖轻触平板电脑,屏幕上立即跳出实时数据:“高粱播种深度3.2厘米,株距误差±0.5厘米。”这是息县弱筋小麦基地的日常一幕。
2025年,息县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38.69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6.29%。在科技的加持下,息县的弱筋小麦将前往遥远的贵州,在赤水河畔完成华丽变身,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小麦成熟了几千次,息县农民怎么也想不到,一粒麦粒,让淮河与数千公里外的赤水河产生奇妙的连接。
数字神经网渗透麦田
初夏的信阳市息县项店镇,弱筋小麦基地中央,白色智能气象站一刻不停地归集、传输来自空中、地面及地下的各种数据。从传统的气温表、风速表,到预埋在土壤深层的传感器,都是精准而尽责的“数字神经末梢”。刘祥臣敲击设备外壳说道:“通过这些宝贝,我们可以对地下20厘米的土壤墒情实时监控,虫情测报灯夜间自动诱捕害虫,孢子捕捉仪全天候地收集空气中的真菌孢子。”
去年赤霉病偏重发生,这套系统在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考孢子捕捉仪获得的数据,结合天气预报、农时进展,以宏升公司为代表的弱筋小麦种植企业及合作社,对赤霉病进行了精准防控。“传统的人工打药,防治一遍需要7天,现在用无人机施药,仅需几个小时,而农药喷得匀,防治质量高。”刘祥臣一边说一边调出作业轨迹图,绿色航线如精密织网覆盖绿色麦田。
酿酒用粮的科技突围
在息县智慧农谷实验室,高度自动化的仪器正在分析“信麦163”的麦粒。屏幕跳出关键数据:蛋白质含量10.3%,湿面筋值21.8%——这组数字关乎顶级酒曲的核心机密。“酒曲压成五瓣不碎裂,普通麦种粉质太强难压开,太弱易粉碎。而‘信麦163’的角质率恰到好处。”实验室人员一边演示一边向记者说道。
据权威报道,在酿酒大省贵州,高温大曲原料主要以硬度适中的优质小麦为主,这是因为其具备淀粉吸水速度快、糊化时间短、糊化更充分的特性,蛋白质含量在11%至13%之间,恰到好处——过低则无法形成足够的酶系,过高又会导致酒体苦涩。小麦在贵州的酱香风味世界里,担当着微生物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角色,为曲霉、酵母等微生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在贵州,酿出顶级的酱香酒,以淮河岸边信阳所产的弱筋小麦为上佳”已经成为中国小麦产业圈的共识。
出自宏升公司种植基地的弱筋专用优质小麦,已连续四年登上国内头部酒企优秀供应商颁奖台。“这家酒企的标准堪称‘农业珠峰’。”刘祥臣指着墙上的标准解释道,除了全程禁用化学合成物,还有更严格的规定。这意味着防控害虫只能用物理手段和极少数植物源类生物制剂。为突破困局,宏升公司开发出三重防护:田间的诱捕器与高压杀虫灯组成光电长城,而埋在土里的传感器则监控着地下虫卵孵化动态。去年夏季,当监测到金针虫密度超标,系统自动触发高频声波驱虫装置,这种非接触式防治法最终通过酒企的验收。
从实验室到酒窖的旅程
在智能粮库,技术员扫描麦袋二维码,大屏立即显示溯源信息:“品种:信麦163;收割时间:2025年5月25日;种植地块:息县项店镇;容重:760克/升。”宏升公司总经理杨军介绍:“每粒麦子都有数字档案。而且我们用的是最先进的小麦储藏技术,4座充氮浅圆仓维持着15℃恒温,氮气浓度控制在98%以上,小麦损耗率压低至0.5%以下。”
这种精准源自八年的定向育种。在农业领域工作长达30余年,作为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的种子专家,刘祥臣笃信“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在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大量足以对农业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芯片”在不断推陈出新。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勤介绍:近年来,该院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信阳地区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开展弱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集成。以“信麦163”为代表的5个优质小麦品种通过了审定,同时引进鉴定和示范推广了一批优质弱筋小麦品种,集成了《稻茬麦区小麦抗逆增产技术》《弱筋小麦全环节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等配套技术,为信阳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了品种和技术支撑。
科技惠农育强产业新军
2021年,息县宏升粮食制品有限公司广发“英雄帖”:打造属于信阳自己的弱筋小麦品种,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当仁不让地成功“揭榜挂帅”——“豫南酿酒专用弱筋小麦优质高效产业化集成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顺理成章地成为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该项目自2021年9月启动实施以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和宏升公司通力合作,围绕“息县弱筋小麦隐性灾害防控与抗逆稳产优质高效技术研究、优质高效弱筋小麦新品种引进与选育技术研究、息县弱筋小麦绿色生产技术与水稻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弱筋小麦绿色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各项绩效目标均超额完成。项目实施期间共审定小麦新品种4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6项,制定地方标准1套,发表学术论文11篇,建立了“信麦163”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繁殖基地,为企业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开展原粮生产和新品种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钟思志告诉记者,在成功培育优良小麦品种的同时,该院还探索出了一套“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小麦育、繁、产、推的产业化联合开发模式,为当地小麦品种,乃至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注入了科技力量,既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各种产业链进一步延长、补齐、强化,又带动农民增收,助推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未来已种在田野
夕阳下,宏升公司董事长潘道荣站在刚播完的高粱田里,看着智能气象站电子屏幕上弹出的各种数据,“很快这里将上演‘无人农场三重奏’。”她描绘着2030年的场景:清晨监控系统发现病虫害,中午无人机精准施药,夜间气象站联动灌溉系统。而所有指令,都来自云端AI模型对十年种植大数据的解析。
更宏大的愿景在刘祥臣心中激荡:“当信阳小麦走向世界,我们输出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中国农业标准!”他望向远处闪烁的传感器指示灯,那些埋在泥土中的“耳朵”,正倾听着中国农业加速超车的脚步声。
“当每一粒弱筋小麦都携带数字基因,息县的田野里,已生长出中国农业的未来模样。这不仅是科技与土地的完美融合,更是农业科学工作者对农业现代化的不懈追求。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这片土地,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钟思志告诉记者。
金色余晖中,无人拖拉机仍在田野划出银色轨迹。这些由代码驱动的钢铁身影,正将“中原粮仓”的古老叙事改写为智慧农业的现代史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鑫 杨小燕 通讯员 姜烽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