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小米稠饭配蒜醋料汁,你吃过吗?
2025/07/02 09:41 来源:大河报 阅读:3.4万
给小米稠饭浇上“灵魂料汁”
正宗的小米稠饭
张随云正在制作小米稠饭
本以为只是碗平平无奇的小米粥,结果却被狠狠“拿捏”了!随着锅盖“刷”地掀开,腾腾热气裹着浓郁南瓜饭香扑面而来,可当看到那金黄小米、橙红南瓜与深棕色浓稠的料汁撞在一起,妥妥的暗黑风即视感,瞬间让人满心疑惑:这就是咱河南最北端小镇的特色美食小米稠饭?!这……能好吃?快随记者一起到林州市任村镇开启味道“盲盒”吧!
这碗传统地道的稠饭背后,还有大河报·豫视频“寻镇中原”探访团扛着老南瓜“进村追味”的趣事呢!只因这稠饭里的南瓜“戏份”超重,黄皮红皮老南瓜才是“天选之子”。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小米稠饭从穷日子里的“顶饱神器”,一路逆袭成新派“混搭宠儿”。不同季节搭配太行山区的时令食材,还有现在超火的鸡汤小米稠饭,每一种都藏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和岁月故事。
“暗黑”小米稠饭:一口“破防”,三口“真香”!
“饭熬好要出锅喽!”随着掌勺张随云那洪亮又亲切的吆喝声,硕大的锅盖“刷”地一下被掀开,腾腾热气裹着浓郁的南瓜饭香,“呼”地一下扑面而来,瞬间钻进鼻腔。
眼看着张阿姨娴熟地拿着大勺,将桌案上的空碗快速填满,记者不由纳闷:这不就是家常小米粥,有啥稀奇的?似是看出记者的疑惑,张随云招呼挤在小厨房里看热闹的人群速速散开:“灵魂料汁还没往碗里放,你们都先去隔壁屋坐会儿,厨房太挤啦!”
直到探访团成员每人面前都摆上满满一大碗小米稠饭,围坐在一起的大家开始大眼瞪小眼。手掌大小的瓷碗,被饭撑得鼓鼓囊囊的,得用勺子在饭中使劲压一压,才能腾出点地儿放料汁。那金黄的小米和橙红的南瓜,与深棕色的料汁撞在一起,猛一看,妥妥的暗黑风即视感,视觉冲击力那叫一个强。
“这……能好吃吗?”记者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舀起一勺拌好的稠饭送进嘴里。刚尝第一口,差点就“破防”了。
“这味道,可真……特别!”南瓜的甜糯在舌尖上散开,散发着清新的香甜,小米的清香紧随其后,最令人上头的是那蒜末配着陈醋的浓郁酸爽,那味道刺激着每一个味蕾,直冲天灵盖。食盐的咸味并不重,却稳稳地托底,反而中和了南瓜过于软糯的甜腻,令饭的味道更加醇厚。还有炒熟碾碎的核桃碎、花生碎,坚果的香和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让人一时有些应接不暇。
看到记者这副“痛苦面具”,任村村支部委员张林生爽朗笑道:“一下子吃不惯是正常的,再多吃几口吧!”
记者半信半疑,又挖了几勺稠饭放进嘴里。嘿,还别说,那股一开始“劝退”的冲击力,竟然慢慢沉淀出一种奇妙的和谐感。酸甜咸辛在南瓜和小米温厚的“基调”上交织出一首别样的味蕾交响曲,越嚼越香,让人忍不住一口接着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扛瓜进村“追稠饭”,南瓜“戏份”比主角小米还足?
“听说小米稠饭可是咱镇上的网红饭呀!我们想到咱村里尝尝地道的稠饭是啥味儿,您有推荐的饭馆子吗?”其实早在出发前,鼎鼎大名的小米稠饭就被探访团惦记上了,记者就和任村镇任村村支部书记张晓波商量着。
“现在做传统小米稠饭的饭店不好找啊,你们干脆到我们村里来吃吧!”张书记说,“最传统的小米稠饭要用到南瓜,特别是那种黄皮或者红皮的老南瓜,做出来的饭才地道好吃。但现在我们这儿的南瓜都是绿皮的,熬出来不好吃啊。”原来,这小米稠饭所配的南瓜还挺有讲究。
于是,探访团在出发前,专程从郑州的农贸市场扛了个老南瓜直奔任村。
接过食材,张晓波眼睛一亮,笑道:“这个南瓜挑得好!中午做出来的小米稠饭肯定香!”
小米稠饭的制作过程充满了传统智慧和烟火气。厨房里,在近2米长、1米宽的厨案前,只见掌勺的张随云行云流水般地忙碌起来,清洗、去瓤、切块、备菜,动作一气呵成。南瓜块不宜太大,以便熬煮时能更好地融入小米中。
小米要选择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这是稠饭的基础食材。一旁的大电饭锅里,水花“咕嘟咕嘟”地翻腾着。张随云先把盛在不锈钢大盆中的小米一碗碗倒入锅中,又用勺子轻轻搅拌,防止小米结块。
当小米熬煮至半熟时,锅刚开始冒出水汽,此时揭开锅盖,将橙黄诱人的南瓜块一股脑下入锅中。瞬间,锅里热闹起来,南瓜跃入汤中激起串串泡泡。渐渐地,在“咕嘟咕嘟”的治愈煮饭声中,香甜气息悄然弥漫,整个厨房都充满了温馨的味道。
这边正小火熬煮着稠饭,那边特调料汁已准备妥当了。“风味密码全在这碗里!”张林生揭秘了小米稠饭令人“上头”的魅力所在。这碗由蒜、醋、盐、花生碎、核桃碎等精心调配的“暗黑”料汁,堪称小米稠饭的“灵魂伴侣”。
只见蒜末被切得细细碎碎,隐隐跃动在料汁中;陈醋的酸香则在空气中弥散,让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真材实料的花生碎和稍大颗粒的核桃仁碎,盛了满满当当大半碗。这些食材混合在一起,瞬间便能激活南瓜和小米的鲜美。
稠饭要熬煮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直到南瓜完全熟透,小米变得浓稠,锅中的水分基本被吸收。此时,小米稠饭会呈现出金黄色,质地浓稠,香气扑鼻。
从穷日子“顶饱神器”到新派“混搭宠儿”
“我们往常吃的稠饭,主食不是小米就是玉米。”听张林生介绍,我们才知道,任村镇的稠饭也有“季节限定”版。比如太行山里二月的头茬蒜苗,嫩绿嫩绿的,带着春天的气息,能做成小蒜稠饭,那味道,据说“鲜得能把人舌头都鲜掉”;秋冬时节的萝卜条,脆生生的,带着丝清甜,下锅后,玉米稠饭就有了新滋味。
“我们这里是山区,以前日子穷,只能靠山吃山。像核桃之类虽是坚果,但在山里并不缺。”张林生表示。
旧时代,山区物资虽匮乏,但村民的智慧却无穷,硬是把四季轮转的时令风味,都浓缩进了一碗有滋有味的稠饭里。
“您做小米稠饭有多少年了?”记者好奇地问张随云。“几十年了吧!”张阿姨笑答,“记不清喽,但我会做的第一顿饭就是小米稠饭!”在干旱缺水的林州山区,小米是适宜作物,对于当地人来说,小米稠饭可不只是美食,更是承载着岁月记忆的主味。
听村中的老人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碗小米得掺进半锅萝卜条供一家五六口果腹。上世纪60年代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时,工人们中午也主要吃小米和红薯、萝卜块、干菜炖成的稠饭,偶尔还会加些从山西买来的红小豆。那一碗碗稠饭,是工人们力量的源泉,支撑着他们完成了伟大的工程。
“现在生活好了,这老味道反而成了稀罕物。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就只有老一辈还惦记着,时不时来上一碗……”张林生感慨道。不过,美食也在进化,如今更符合大众口味的鸡汤小米稠饭等新吃法应运而生。
一碗小米稠饭,玩出甜咸“混搭”新花样,正如任村镇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汇集各方特色。除了小米稠饭,太行山区特色“迷津饭”、具有山西风味的刀拨面等美食在任村的锅灶间“battle”,像极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碰撞、接纳、交融,最终烩成一锅独特又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于鑫 实习生 裴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