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院刘泰磊:转身1秒找到药柜,记得数百味中药药性
2025/07/02 11:24 来源:大河报 阅读:3.3万
刘泰磊为患者称量中药
当归、黄芩、陈皮……指着身后药柜里的272味常用中药,河南省中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刘泰磊轻车熟路:“每一步都是本能了,不用看标识,我都能找到每味中药的位置。”
每天,该院所有的药方都会汇聚于此,再变成一服服中药送到患者手里。不足三十平方米的药房内,200多格密集排列的中药柜如同一个立体的迷宫。刘泰磊每日穿梭在这方寸之地,步履不停。
苦练中医药师基本功,实践出真知
“只要摸一下药材,我基本都能分辨出是什么。”说话间,刘泰磊熟练地拉开药斗,抓药、称重,动作麻利而精准,几乎无需思考。
然而大学时代,他也曾闹过“乌龙”。
大四的炮制课毕业考试,需要把中药加工成饮片,刘泰磊却将“麸炒白术”,做成了“麸炒山药”。
老师的教诲让他记忆深刻,“老师说,在学校我可以教你,但工作时要是弄错了,那可就对不起这个病号。”
如何才能记住数百味中药及其药性?
刘泰磊说,除了下苦功夫、熟能生巧,还要实践出真知。
上山采药——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教科书上的抽象名词都生动鲜活起来。
亲自品尝——“书上说三七味苦,黄连味极苦,只要尝一次,就能记住什么叫‘味极苦’。”
说完,他指着门前的绿化带告诉记者,草丛里就有一株“车前草”,“只要留心,处处都有惊喜”。
药师只管抓药?审方、调剂,暗藏玄机
“中药师的职责可不只是抓药。”刘泰磊手拿药方笑着告诉记者,中药师的工作核心之一,便是审方。
“有一次,一个大夫开的黄芪五物汤里,出现了一味白附子,但它的药性与患者症状明显不符,经过查验核对,才证实是学生抄错方,医生开的是附子。”刘泰磊回忆说,虽然十几年的工作经历里,类似情况只出现了一两次,但每次审方都马虎不得。
“我们医院的每张处方至少要核对3次,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用量更要谨慎。”刘泰磊介绍,河南省中医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还合作研发了电子系统,每个处方从开药、煎药、发药到运输均有详细记录,患者可随时溯源。
如何分辨药材好坏?药师这几招破解常见“黑科技”
随着中药市场扩大,染色、熏硫等“黑科技”也充斥其中。
“比如枸杞,色泽鲜亮或呈自然红色者为佳,发暗则说明不够新鲜;手搓时,若开始发黏,说明存放时间太久已开始泛糖;泡水时,好的枸杞一定是漂在水上,且色泽金黄,如果汤色过红,则有可能染过色。”
另外,优质陈皮被灯照时能透网;硫磺熏过的山药,舌尖舔上去时味道发酸……
眼看,口尝,鼻子闻,药材优劣已大致了然于心,这个本事背后,是刘泰磊13年的执业积累。
“每天不停地上药、抓药,听起来特别简单枯燥,但其实这份工作并不轻松,也充满意义。”
刘泰磊回忆,曾有一个重病小女孩,刚开始奶奶抱着她拿药时,“连脖子都直不起来”。然而几个月后,当她再次走进药房时,竟是蹦蹦跳跳着进来的。
“那一刻真觉得特别高兴,比给我多少钱都高兴!”刘泰磊眼神发亮。(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任倩倩 王雷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