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晋冀豫三省搭界处,三座界桥“跨龄”同框

2025/07/01 15:22 来源:大河报 阅读:2.3万

三座界桥“跨龄”同框

  

  你试过一脚能同时“踩”三个省吗?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大片里的魔法操作,而是真实存在的奇妙事儿!

  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地方,就有这么个“神操作”可以实现。想象一下,你站在那里,身后河南的朋友喊你去吃烩面,左边山西的伙伴邀你去看古建,右边河北的大哥招呼你去体验民俗风情,这简直就是“甜蜜的烦恼”啊!

  这么有趣的地方,在哪儿?就在咱河南林州市任村镇的牛岭山村!牛岭山村这名字的由来也十分有趣,据说是因为这地的山形像牛,才得了这么个接地气的名字。这里藏着多少秘密?三省交界又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火花?别急,咱们这就去一探究竟!

  晋冀豫搭界处,三座界桥“跨龄”同框

  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盘旋而上,连绵的太行山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深深浅浅的绿。终于,大河报·豫视频“寻镇中原”探访组一行抵达了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西北、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牛岭山村,这里平均海拔600米,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刚一下车,记者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一场“一脚踏三省”的沉浸式打卡之旅。

  “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下咱牛岭山村的三省搭界处?”记者问。迎接记者一行的村干部宋苗叶爽朗一笑,热情回应:“离这儿不远就有三省桥,是界桥,那可是老中青‘三世同堂’的桥呢!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一路上,宋苗叶边走边介绍着村里的趣事,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浊漳河畔。她用手指向横跨在河上的三座桥,说道:“看,眼前的就是‘三省任意门’——三省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三座桥形态各异,均横跨在浊漳河上。她接着介绍,G234及S324、S228、S202,山西、河南和河北的这几条交通“大动脉”在此交会,这里堪称名副其实的“三省枢纽”。

  最远的那座老桥,显得有些低矮狭窄,桥身斑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宋苗叶说,此桥宽仅4米,是单车和马车通行时代的通关之道。最近的这座公路桥呈单拱结构,桥面护栏坚实有力,它是汽车时代的三省纽带。而最高大的新桥,桥面宽阔平坦,一辆辆汽车在其上飞驰而过。就在说话间,一辆满载货物的红色重型卡车由东向西轰隆隆地驶过新桥,扬起一阵尘土。

  祖孙三座桥跨越历史在此同框,见证着车流在此交汇,又各自奔向三省城乡,现代版的“阡陌交通”在此不断上演。

  “这座‘任意门’还有官方认证呢!”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一块刻有“三省桥”字样的花岗岩石碑静静矗立在不远处(如下图),这是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于2014年6月所立。凑近仔细端详,正面刻着“交界省份:山西→河北||河南”,这三省桥的“户口本”,可真是够硬核!

  旧桥曾是“小可怜”,新桥逆袭成“扛把子”

  村中老人见记者对三省桥如此感兴趣,便讲起了它的由来。三省桥,也名河口大桥,是通往山西、河北两省的咽喉要道,也是通往红旗渠首的必经之路。此处原无桥梁,1960年修建红旗渠时,曾在现桥下修建一座单车道低水位钢筋混凝土板桥。然而,由于设计和建设的原因,遇有洪水,桥身便被淹没,交通中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上世纪70年代,新河公路任村至河口段改建时,安阳地区公路管理总段设计为桁架拱桥,由普通钢筋混凝土两片桁架组成,桥长167.5米,主孔净跨80米,两头各增加4.2米跨径的石拱3个,桥面总宽9米,行车道7米。该桥于1974年11月开工,1978年8月竣工。

  随着时间的变迁,车辆吨位在增大,车流量在增多,大桥也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被评定为危桥。2012年,又重新动工修建了一座新桥。如今,这座新桥有效解决了通往山西、河北的交通瓶颈,成为浊漳河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记者望着眼前深碧的浊漳河,心中感慨万千。这三座桥,不仅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不同时代的记忆,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变迁。

  界桩旁的奇妙“旅行”:一脚“踏”三地,一眼望山河

  距离三省桥石碑不远处,一块灰白色的界桩撞入了记者的视野。它静静地矗立在路边,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

  走近看,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刻着“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几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记者下意识伸出手,轻轻抚摸那略显粗糙的石面,指尖传来被阳光暴晒后的灼热,仿佛触摸到了历史滚烫的脉络。绕到界桩的背面,“山西省平顺县”的字样紧紧相依在正面文字的另一侧,与河南的地名相互呼应,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步跨两省。

  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不同的气息,河南的豪迈与山西的沉稳在这里交织碰撞。

  “来,上梯子,给咱开‘上帝视角’!”宋苗叶热情招呼着,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她的手指向界桩旁一道矮墙后。记者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心中满是好奇。“咱现在站在河南地界上,向前扔块石头就‘空投’到山西地界啦!”“右前方200米远的地方,看到了吧!那蓝顶建筑是山西的厂房,挨着厂房的红色砖房则是河北地界上的。”

  站在木梯上,记者闭上眼睛,想象着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跨越省界往来穿梭,不同的方言、习俗在这里交融,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脚踏三地”的奇妙。

  再向西瞰,源自山西的浊漳河在深涧中静水流深,河水波光粼粼,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河对岸,河北涉县与任村镇的牛岭山村隔河相望,朦胧的山影、错落的房舍,可堪入画。微风拂过,带来河水的清新气息。

  当暮色漫过太行山的褶皱时,浊漳河的水纹里还浮着三代桥的倒影。老桥的斑驳、新桥的筋骨,都在夕阳照射里熔成一轴流动的画卷——当最后一缕炊烟从三省交界的屋顶升起,山风掠过界桩,仿佛在轻轻翻读这块土地的年轮,而那些被车轮碾过的时光碎片,正随着重型卡车的轰鸣,驶向三省之外更为辽阔的远方……(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于鑫 实习生 裴晴 文图)

责任编辑:张丽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