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2025/05/26 10:00 来源:河南商报 阅读:5万
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5月23日联合对外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推进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将于7月15日起施行。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用户已达600万人
截至5月23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累计下载超1600万次,申领开通达600万人,提供认证服务1250余万次。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自2023年6月27日上线,已在主要互联网平台和政务服务、教育考试、文化旅游等行业领域开展试点应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公安部、国家网信办联合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于2024年7月至8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推广应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为何要推广?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国近年来组织建设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由公安部负责实施,联合国家网信办等部门推广应用,在满足线上认证个人身份需求的同时,更好保护公民身份信息安全。
根据管理办法,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证件的自然人,可自愿向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申领网号、网证。在互联网服务中需要登记、核验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的,可使用网号、网证依法进行登记、核验。
将带来哪些改变?
“不用带实体身份证,无需反复输入证件号码,更不怕身份信息被截留,随用随走。”在山东泰安政务服务大厅,李先生在自助终端屏幕上点击“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按钮,很快完成身份认证。
在互联网领域,已有多个大型互联网平台接入公共服务平台,用户可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进行账号实名注册、异常账号二次身份核验、跨平台跨应用“一键登录”等。
公共服务平台的安全性如何?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开展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和监测审计,及时修复安全风险和漏洞,能够有效保护数据安全。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于锐介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按“最小化获取”原则,仅采集网络身份认证所必须的信息,不会收集、留存用户的位置信息和应用平台业务等信息。
管理办法同时明确,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互联网平台确需获取、留存用户法定身份证件信息的,经用户授权或者单独同意,公共服务平台应当按照最小化原则提供。
必须“持证”才能上网吗?
“网号、网证本质上是一种身份认证服务,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证件。”于锐说,管理办法强调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自愿使用”原则,充分保障广大网民自愿选择和使用的权利。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上位法规定,管理办法充分体现用户自愿使用网号、网证的原则。”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推广应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不会影响群众正常使用互联网服务。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