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小镇文化站长车里“三大件”:钢钎、撬棍和绳子

2025/05/26 07:56 来源:大河报 阅读:5.7万

张化先车里的标配“三大件”

张化先展示车里的标配

汉画像石拓片仙人持节图

汉画像石拓片双鹳捕鱼图

苗桥石刻园内的文物

苗桥石刻园内的文物

张化先(右)给记者讲述石刻园内文物价值

张化先(右)讲解汉代画像石

苗桥石刻园

  一辆破旧的面包车,里面放着钢钎、撬棍、绳子,这是苗桥镇文化站站长、苗桥文物馆馆长张化先车里的“三大件”。

  为啥?

  商丘永城市苗桥镇是千年古镇,镇内不少村庄散落着大量古代碑刻,不少还极有研究价值。为保护这些散落民间的文物,苗桥镇政府在苗桥文物馆外,专门建起一座石刻园。这些工具,就是他运送石碑石刻等文物时的“好帮手”。

  奔波于各个村庄,张化先听到或看到哪里发现有文物,他都用面包车拉回石刻园。还有很多村民主动找过来,希望把发现的文物送过来。

  文化站长的“三大件”

  张化先的面包车后厢里总是放着钢钎、撬棍和绳子,运送各种石刻石碑文物,离不了这些。

  苗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这里曾发掘一大批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这里还走出了北宋开国元勋人物苗训(字光义,又名苗广义)、明代户部尚书黄运泰等名人,千百年来遗留下众多名胜遗迹。

  张化先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这些年文物普查时,还发现有不少散落在民间的碑刻,记载着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是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但其中有的残缺不全,有的风化严重,我们真是看在眼里,愁在心中。”

  此前苗桥镇建的有文物馆,不过对这些石碑石刻等大件,存放还不是很方便。2017年,苗桥镇政府正式开始修建石刻园,石刻石碑也就“有了家”。

  张化先也更忙碌了。

  “这些年当文化站长,基本上只要下乡,只要听到哪里施工或土地复垦复耕时发现石碑石刻,或者在路边村头发现的被遗弃的小块古碑,只要判断有价值的,我们就拉进石刻园。”张化先说。

  前几年,遇到大的石碑构件,他自己的面包车装不下,还和同事们开着镇上农业部门的一辆柴油三轮车前去,“三轮车更长,能运得下。”

  开着拖拉机、运输车、工程车

  他们把发现的文物送到文化站

  2015年左右,在苗桥镇王庄,有村民在村头地里复垦复耕时发现一块石碑,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张化先听说后赶过去,跟文物专家初步鉴定是一块汉代画像石,图案精美,比较有价值。

  对方一听工作人员要把石刻带到镇上文化站,还有些不解,“这不是在我们村上地里发现的吗?是不是属于我们村的啊?”

  张化先解释,“在文化站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避免文物二次被破坏,以后供所有人来参观。”

  这一说对方就明白了,“那我们支持!”

  随后对方还主动帮助张化先他们一起把石刻运到车上,一路小心翼翼地护送。

  下乡时常常“盯着”这些石碑石刻,很多村民和施工队也对张化先很熟悉了,平时有了什么发现,开始主动给村委会、镇政府打电话,还帮助文化站一起运回来。

  等到苗桥文物馆和石刻园的名声打出去后,陆续开始有村民自发前来捐文物。“施工队的工程车,拉树的车,还有村民开的拖拉机,甚至下地耕种时候的其他农用车等,都曾经送过文物。”张化先笑了。

  小镇石刻园跟苗桥文物馆、镇人民公园共同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

  在苗桥镇石刻园,提起哪一件文物,张化先都如数家珍。

  “你看,这是汉代‘亭长迎宾’画像石,画像上亭长满面笑容,作迎接宾客状。”张化先介绍,汉代乡村每十里设一亭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派出所所长。(画像上亭长)大鼻头,下巴宽阔,还有宽袖长袍的装束,跟胡人很像,说明当时胡汉已经开始融合。”

  “这个是汉代朱雀铺首衔环图案,上面人物圆脸浓眉、直鼻、阔嘴利牙、八字胡。”张化先提到,墓门及汉画上的铺首衔环,是用来驱鬼镇墓、保卫门户的,面貌大多凶猛威严,也有温和型的,“我们看到的这个既威严又呆萌可爱。”

  据统计,苗桥古代石刻园已收藏汉代画像石、明清石碑刻文物及各种古代、近现代石器200余件。

  经永城当地文物和文史专家评估,其中的仙人持节图和双鹳捕鱼图,是汉画像石中的精品,也是永城乃至豫东的首次发现。

  如今,苗桥石刻园已成为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它还和苗桥文物馆、苗桥镇人民公园一起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借助这些文物,张化先他们还发掘出了更多价值。比如对宋代开国元勋苗光义墓群和历史故事加以保护,全国苗氏宗亲数次组团到苗桥寻根问祖。对明代户部尚书黄运泰家族碑刻进行搜集保护,整理出黄门书院等历史故事,教育后人。

  这些文物像跨越时空的“老朋友”,讲述着一段段传奇故事,诉说着跨越千年的缘分。

社区文化网